1.前中国男子篮球国手 阿xx
2.有记者问科比:“科比,你为什么如此成功?”科比反问记者:“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记者摇摇头
3.德拉岑·彼得洛维奇的个人经历
4.品格篮球杨德恩:好胜,走出自己的篮球梦
前中国男子篮球国手 阿xx
阿的江,前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的主力后卫,现八一双鹿队主教练。身披5号战袍,司职主力后卫,因其组织进攻和防卫的能力颇强,尤其运球、分球善于战术变化,人称篮球场上的“魔术师”。
中文名: 阿的江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新疆
出生日期: 1967年8月21日
毕业院校: 北京体院竞技体校
重要事件: 八一队五连冠1995-2000五个赛季
目录
简介
个人经历
轶事头顶潮流
时尚贝雷
倾心民族风
爱好喜欢下棋
喜欢雷克萨斯
经典语录关于球迷
关于失败
关于裁判
关于王磊
简介
个人经历
轶事 头顶潮流
时尚贝雷
倾心民族风
爱好 喜欢下棋
喜欢雷克萨斯
经典语录 关于球迷
关于失败
关于裁判
关于王磊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阿的江:维吾尔族,1967年8月出生,1984年11月入伍,1986年入选八一男篮,1989 阿的江
年被选入国家队。1995年2月入党。身高1.82米,体重80公斤。
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在八一男篮球员中,阿的江的名字在球迷中称颂得最久。1986年3月,阿的江作为当时八一男篮年龄最小的球员,第一次披上八一队5号战袍在湖南长沙露面。从那之后,随着阿的江球技的不断长进,他的名字便开始在篮球界和球迷中越传越广:1米82的小个,维吾尔族青年,头箍黑红发带,身披5号战袍,场上一脸严肃,奔跑快速如飞,传球神出鬼没。这是当年许多媒体对阿的江的描写。 如今,阿的江在八一队从小弟弟变成了年龄最长的老大哥,可他33岁了,仍然征战在球场上。奔跑还是那样快速,传球更加老道。 同记者谈起自己的篮球生涯,阿的江有喜悦,有满足,也有遗憾。 1983年,阿的江从新疆和田来到北京体院求学深造。1984年,八一男篮的周春霖教练发现了这位维吾尔族青年,阿的江一下子闯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八一队。 篮球教练阿的江
阿的江从小爱篮球,是八一男篮的铁杆球迷。还是1979年那年,13岁的阿的江为了看一场八一男篮同美国职业队的比赛录像,因为个子小,他只好骑在墙头上把录像看完。美国队后卫波特的运传球技巧,和八一男篮力挫对手的结局,令阿的江激动不已。从此,阿的江几乎天天手不离篮球,走路、吃饭都想篮球。在和田体委工作的父亲苏来曼看出儿子是块干体育的材料,把他送到新疆体校学习。由于个头小,篮球班没有收录阿的江。三个月后,练踢足球的阿的江等同学在篮球比赛中居然击败了篮球班,阿的江从此同篮球真正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八一队,阿的江当年便参加全国青年男篮比赛,1986年,升到一队开始打全国联赛,1989年,又加盟国家队。阿的江深有感触地说:我酷爱篮球,但把篮球当作一份事业,是到八一队后才开始的。 阿的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进八一队那天起,阿的江就没日没夜地练球。作为后卫,他不仅要练运球、传接球,还要练习进攻的组织和防卫。全队每个队友的打球习惯、擅长、特点和跑动路线,他都认真地观察、研究,记在脑海里,运用到比赛中。久而久之,他的运球和分球技巧越发得心应手,小小的个头,游弋于巨人丛中,上下左右和前后,常常眼光一扫便能找到最佳突破口,篮球在他的手中,被玩得令人眼花缭乱。他的突破分球时而声东击西,时而似左实右,令对手防不胜防。1998-1999赛季八一队同奥神队的第二场半决赛中第二节最后一分钟,阿的江的一次助攻可谓他的经典之作:大郅抢断成功后,立即传球给阿的江,这位老阿面对2米13高大外援的防守,故做突破上篮状,然而就在老外起跳封盖他的刹那间,没有回头看一眼的阿的江却突然从腋下将球传给了跟进的大郅。大郅扣篮成功之时,这位外援却没有反应过来,还在从阿的江的手上寻找篮球。这一有趣的情景把全场观众给逗乐了。赛场观众赞叹阿的江真不愧篮球场上的“魔术师”。 “魔术师”的功夫自然不是一天练就的。记者在阿的江家的案头发现,他研究运球和传球的训练日记就有十几本,上面划满了腋下传球、胯下传球和背后传球等的线路图。写满这十几本训练日记,需要花费多少休息时间,阿的江自己也算不清楚。 如今,阿的江的“魔术”更加老道。去年10月,已就任教练的阿的江,在联赛结束后就带领八一男篮年轻球员参加全国青年联赛。去年10月,队里根据甲A联赛的各队实力变化情况,决定他重返赛场,协助范斌打好全国联赛。阿的江同以往一样,二话不说就投入体能训练。停练半年多了,阿的江在第一次测试没有过关,他自找苦吃,加大训练量,第二次终于测试过关。 1999-2000赛季比以往更加激烈,而老将阿的江拼搏劲头不减。决赛阶段比赛中,范斌在同山东队半决赛和同上海队的决赛中,有几场比赛
有记者问科比:“科比,你为什么如此成功?”科比反问记者:“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记者摇摇头
真人真事,科比一天只睡四个小时,他不需要太多的睡眠
NBA里刻苦的球员大有人在,克里斯保罗——曾经的蜂王,现在的快船当家,也是起早摸黑地练
有一个视频叫Only The Strongest Survive,讲的是NBA球员训练的真实情况,他们经常需要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吃完早饭驱车到球馆开始一天的训练,训练的项目非常多,强度也很大。
视频的开头是一段对白,说的是一个年轻人找大师寻求成功的秘诀。大师把他头摁在水里,他快不行的时候,大师跟他说,“你如果想成功,就像你现在这么想呼吸,那你就会成功”
视频上的保罗3:21分就起床,到球馆练基本功、力量、投篮,“现在我的肌肉越疼,我在场上得到的回报就越多”,这是他的原话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这样,要超过别人,就要花成倍的时间和汗水,这是惟一的一条路
德拉岑·彼得洛维奇的个人经历
1964年10月22日,位于亚得里亚海附近的小海港希贝尼克传出一声声婴儿的哭喊声虽然不怎么起眼,但谁也没料到,这名婴儿竟在日后的欧洲及全球篮坛刮起一阵旋风。
小时候的彼得洛维奇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当一堆大朋友忙着欺侮小朋友时,只有彼得洛维奇处于一个超然而独立的地位之上,没有人敢欺侮他,反而还抢着为彼得洛 维奇服务,小小年纪就俨然已是孩子王,展现出不凡的领导气质。彼得洛维奇在孩子中的超然地位一部份是来自于他对篮球的热爱,当许多孩子仍在天真的四处玩乐时,彼得洛维奇每天已经花费数个小时与哥哥阿莱克桑德斗牛,并且学习篮球技巧。阿莱克桑德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彼得洛维奇一旦拿了篮球,整个人就变了个样,当时的篮球在彼得洛维奇的手中,显得硕大无比,但彼得洛维奇仍然整天抱着篮球,怡然自得,非得等到阿莱克桑德从彼得洛维奇手中将球抢走,才能让彼得洛维奇停止对篮球的欲望。
彼得洛维奇对篮球全心投入的部分原因来自于阿莱克桑德,随着两人不断的自我训练,阿莱克桑德也逐渐打出名堂,被萨格勒布的Cibona队招揽,开启了篮球生涯。而当时年仅13岁的彼得洛维奇,优异的身手也未被忽略,随着故乡的 Sibenka队训练,开始展露出不凡的篮球天分。
彼得洛维奇并非天才,他的球技奠基于苦练,他憎恨失败,每次输球 后,他一定会用更加努力的训练去雪耻。在他的带领下sibenka队从一支弱小球队走向了强盛。当时的彼得洛维奇每天都要练球两三次,而且上学前,每天早上7点就要练投五百球,放学后,加入球队的练习,不管晴时多云偶阵雨,彼得洛维奇一定都是第一个到球场、最后一个离开的球员, 这样的习惯一直在彼得洛维奇进入NBA之后,仍然如此。
靠着不断的苦练,彼得洛维奇在青年联盟的比赛中,面对比他年长二三岁的对手,丝毫不逊色,因此,彼得洛维奇获得了职业球队的青睐。15岁时,彼得洛维奇开始随着职业球队练球,16岁时,彼得洛维奇已经是南斯拉夫最佳青年 球员。尽管彼得洛维奇的年纪仍小,但在球赛中展露的领导能力与企图心,明显已经凌驾于同级球员之上,一年之后,彼得洛维奇率领南斯拉夫青年队赢得欧洲青年篮球锦标赛冠军,正式打响了他在欧洲的名号,当时同队的有迪瓦茨、库科奇德的德维奇等后来的篮坛巨星。同时,彼得洛维奇在Sibenka的表现也愈来愈好,俨然已经成为球队第一主将。 彼得洛维奇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现克罗地亚的希贝尼克(Sibenik,Croatia)。德拉岑是Jovan和Biesrka夫妇的第二个孩子。而他们的大儿子亚历山大(Aleksandar)是德拉岑踏入篮球场的领路人。
十三岁这年,彼得洛维奇在本地的希本卡(Sibenka)俱乐部的少年选拔营中打球。十五岁,他已经具备进入一队打球的能力。而在这一年,希本卡队在南斯拉夫本国的一级联赛中取得一席之地。在他们的年轻球星德拉岑-彼得洛维奇的带领下,这支球队在1982年和1983年两次闯入资格赛杯(在欧洲仅次于冠军杯和优胜者杯的俱乐部赛事),但都输给了法国的利摩日队(CSP Limoges)。1983年,18岁的彼得洛维奇在南斯拉夫国内联赛的季后赛决赛中最后两罚命中,率领球队击败了萨拉热窝波斯纳队(BC Bosna Sarajevo)夺冠。但他们的冠军头衔在第二天就被南斯拉夫篮球联盟取消,理由是裁判的违规引入。希本卡队随后拒绝出席为萨拉热窝举行的颁奖仪式,以示抗议。 Sibenka在南斯拉夫,许多年轻球员的梦想是希望加入一支具有职业水准的一级球队,然而,彼得洛维奇有他自己不同的想法。在随着Sibenka队练球的日子中,与球队中的前辈已培养出感情,15岁时,彼得洛维 奇正式成为Sibenka的一员,尽管队友平均年龄都至少比他多出10到15岁,但彼得洛维奇凭借着对篮球的热爱与努力不懈的练习,丝毫不逊色。
Sibenka的教练Slavnic对彼得洛维奇的才能相当欣赏,不断鼓励他,Slavnic也了解,彼得洛维奇的加盟,对于Sibenka的高度与战绩都有相当大 的帮助,因此在正式加盟球队两年之后,彼得洛维奇俨然已经是全队的***物,而当时的他,只有17岁。
1982年是彼得洛维奇篮球生涯中的关键年代他只有17岁便成为全队的***物,那年,彼得洛维奇带领籍籍无名的Sibenka一路闯进了Korac杯(欧洲篮球与足球赛制大致相同,均分为三级,Korac是属于第三级的赛事,相当于足球的欧洲联盟杯)的决赛,尽管Sibenka最后不敌法国的Limoges队,然而对Sibenka这种小型俱乐部球队而言,已是空前的胜利,对彼得洛维奇的能力更是一种肯定,而彼得洛维奇并未被胜利冲昏头,他知道,未来将有更艰辛的挑战,他决定加 强练习,每天待在球场的时间多达8个小时,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球技。
此时的彼得洛维奇已经完全沉溺于篮球之中,日复一日不间断的训练,他的球技突飞猛进,18岁时,彼得洛维奇已经被视为是南斯拉夫篮坛的头号战将,Sibenka在他的带领下,拿下南斯拉夫的全国冠军。然而,Sibenka毕竟不是主流球队,尽管彼得洛维奇靠着最后的两记罚球赢得了冠军,但政治干涉体育的例子屡见不鲜,南斯拉夫篮协在政治介入的情况下改判,夺走了Sibenka的冠军杯,也种下了以后彼得洛维奇与祖国克罗地亚共同对抗南斯拉夫的种子。
不公正判决的结果并未影响彼得洛维奇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彼得洛维奇再度带领Sibenka打进Korac杯的决赛,此时的彼得洛维奇已经名闻欧陆,不少职业球队捧着大把的钞票希望签走彼得洛维奇,连美国大学NCAA第一级的学校也不断游说彼得洛维奇加盟,一时之间,彼得洛维奇成为欧洲最抢手的篮球员,Sibenka队毕竟是个小规 模的球队,已经到了彼得洛维奇必须离开的时候了。彼得洛维奇眼含热泪离开了这支从小一起成长起来的球队,像离别初恋一般。 一年的军旅生涯,让彼得洛维奇有充份的时间了解自己未来的目标,故乡的Sibenik希望这名巨星能够留在家中,美国圣 母大学也不断游说彼得 洛维奇的加盟,至于来自欧洲各国的合约,更是不可胜数。
然而,在彼得洛维奇的心中早有定数,他希望追随哥哥Aleksandar的脚步,兄弟共同努力,因此,彼得洛维奇决定远赴萨格勒布,投效Cibona队。后来担任克罗埃西亚国家队教练的Novosel,当时正好是Cibona的教练,他认为彼 得洛维奇这个决定,是让他得以在世界篮坛扬名的关键。
在彼得洛维奇加盟前,Cibona虽已是南斯拉夫的冠军队,但在欧洲联盟的比赛中,却是一场都没赢过,然而,一切都改观了。1985年,彼得洛维奇正式投效Cibona,揭开了他个人在欧洲篮坛的传奇一页。彼得洛维奇在Cibona待了4年,让他在欧洲享尽盛名,尤其他与哥哥Aleksandar的组合,更被誉为欧洲篮坛最强的一双后卫。在Cibona的第一年,1985年10月5日,彼得洛维奇在迎战斯洛文尼亚(当时仍属于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份子)Olimpija队时,创下单场独得112分的恐怖记录,令人咋舌;在Cibona的第一年,彼得 洛维奇在南斯拉夫国内的比赛平均每场攻下32.3分,在欧洲联盟的赛事中,也有平均30.9 分的成绩,漂亮地打响了转队之后的第一炮。
1985~1986赛季,彼得洛维奇再次将个人的成绩推高,在南斯拉夫国内联盟的比赛中,平均每场可以攻下43.3分!即使在聚集欧洲各国好手的欧洲联盟,彼得洛维奇也能摘得平均37分,不止在南斯拉夫卫冕得分王,同时也是欧洲联赛的得分王,“得分机器”、“篮球神童”等名号,不胫而走。在欧洲他的球技开始被拿来与乔丹相比较,而那时的乔丹却未?彼得洛维奇的个性在首度面对老东家Sibenka时,也展露无遗,尽管全场的球迷高喊 “德兰泽,你是我们的!”、“德兰泽,请手下留情!”,但彼得洛维奇仍然面不改色的拿下56分,一点都不手软,对他而言,回忆是回忆,情感归情感,公归公、私归私,一旦为敌,就没有任何同情心可言。在球赛后,彼得洛维奇也说,如果有机会,下次再对阵,他会再拿56分。彼德洛维奇不但有乔丹的技术,张伯伦的得分能力,还有伊塞亚·托马斯的对敌人毫不留情面的狠劲!?当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NBA洛杉矶湖人队在魔术师约翰逊的率领下,演出风靡一时的“Showtime”时,其实在欧洲篮坛,彼得洛维奇也一手导演属于欧洲的“Showtime”。Aleksandar回忆说,彼得洛维奇带给Cibona的就是4年的风光岁月,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也没有人能够抵挡Cibona在欧洲篮坛卷起的风暴,在那4年中,Cibona两度赢得欧洲联盟杯冠军,也拿过欧洲杯、
国家杯、国家联盟等各项大赛冠军,一切都奠基于彼得洛维奇。 尽管彼得洛维奇有许多绰号,但意大利人用“篮球莫扎特”来称呼彼得洛维奇,最让我觉得贴切。对我这个根本不听古典音乐的人而言,莫扎特的大名依旧如雷贯耳,足以与“乐圣”贝多芬、海顿两大古典音乐大师齐名,无论是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或是“魔笛”、“费加罗婚礼”、“唐、乔凡尼”等重量级歌剧,都被视为是经典之作。事实上,5岁开始作曲的莫扎特,从小也就有“音乐神童”的封号,而莫扎特短短34年的生命,无论在古典音乐或是歌剧上的成就,都难有人比;彼得洛维奇在29岁因车祸身亡,同样的英年早逝,彼得洛维奇在欧洲篮坛、甚至NBA所造成的影响力,“篮球莫扎特”这个称号,也似乎非他莫属。
彼得洛维奇为萨格勒布的球迷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每场比赛拿个四五十分,似乎成了家常便饭。1986年1月22日在欧洲俱乐部赛上对法国Limoges连续投中八记三分球,还有在面对意大利Simac队时,演出独得47分、25次助攻的神奇表现,都只是彼得洛维奇神奇篮球生涯中的一小部分。
Cibona队在彼得洛维奇的带领下,几乎横扫欧洲,但对许多球队教练而言,他们的对手不是Cibona队,而是彼得洛维奇。意大利Simac队的教练唐·帕特森就说,Cibona阵中的确有不少好手,但彼得洛维奇一个人就足以与一整支球队对抗。彼得洛维奇对 欧洲篮球的影响也逐渐浮现,在萨格勒布,年轻球员开始以彼得洛维奇为榜样,更加努力地投入篮球训练中,而这股风潮从萨格勒布慢慢的席卷了整个克罗地亚、甚至全欧洲。早晨的训练也成为所有球员自我要求的标的,大家心中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彼得洛维奇,你也能!”?萨格勒布一家报纸的记者,回忆专访彼得洛维奇的往事,他说,他看着彼得洛维奇从车上走下来,手中还抱着一个篮球,感到有些讶异,不过彼得洛维奇很快的打消了他的疑虑,不急不徐地说:“我的车上永远都会放着一个篮球,一旦我想练习投篮,就到体育馆去,投上几百个,在你的访问之后,我还要到球场去练投。”彼得洛维奇与Cibona队似乎成了连体婴儿,提到Cibona,就不能不联想到彼得洛维奇,彼得洛维奇一度也打算举家迁移到萨格勒布,甚至希望能在Cibona结束篮球生涯,然而,天不从人愿,尽管彼得洛维奇是那么的希望留在萨格勒布,但他杰出的身手,一直是各队觊觎的焦点,待了4年,也到了再度转队的时刻。
无论如何,彼得洛维奇在Cibona的4年,将他个人的篮球生涯推到了第一个高峰,1987年10月27日,他在Korac杯面对芬兰Katkan队时,缔造了单场独得62分的欧洲联赛记录,总计4年来,他为Cibona队出赛167场比赛,平均每场攻下34. 4分,这个成绩,至今仍令欧洲球员难望其项背。 波特兰
在来波特兰之前的很多次公开场合,彼得洛维奇称他在NBA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碍可能会是有限的出场时间。果然,在第一个赛季,彼得洛维奇的担心变成了现实。波特兰的后场双星克莱德-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和特里-波特(Terry Porter)的搭档已经稳固,欧洲年度最佳球员的出场时间只有平均每场12分钟,而且大多数都是在比赛的垃圾时间中获得的,数据只有每场可怜的7.4分。1990-91赛季初,彼得洛维奇的上场时间缩短到每场只有七分钟,这让他沮丧到了极点。在他的坚持之下,在38场比赛之后(其中的20场中彼得洛维奇都没有上场),波特兰开拓者与丹佛掘金队,以及新泽西篮网队达成三方交易。德拉岑被送往新泽西。
新泽西
1991年1月23日,佩特罗维奇成为新泽西篮网队中的一员。球队中的两个年轻人肯尼-安德森(Kenny Anderson)和德里克-科尔曼(Derrick Coleman)帮助他迅速的融入了球队,但他们的球队从1986年之后从未进入季后赛。在该赛季代表篮网出场的43场比赛中,彼得洛维奇的出场时间陡增到场均20.5分钟,场均得分12.6分。1991-92赛季,是彼得洛维奇的第一个全勤赛季,场均出场36.9分钟,贡献20.6分,作为一名后卫,他的投篮命中率高达51%,这彻底让质疑他的人们闭上了嘴。重要的不仅仅是佩特罗维奇成为球队的核心,而是篮网队闯入了季后赛。1992-93赛季,彼得洛维奇的得分上涨到场均22.3分,位居联盟第十一位;三分球命中率连续两个赛季达到45%,投篮命中率52%。美国当地媒体将彼得洛维奇选入联盟第三阵容,但没能入选当年的全明星赛让彼得洛维奇很是失望。而在当年场均得分排名前十三位的球员中,只有彼得洛维奇没有参加1993年的全明星赛。
品格篮球杨德恩:好胜,走出自己的篮球梦
杨德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爱上篮球,从此之后,篮球领着好胜的他,一步一步找到追逐篮球梦的方式--以品格教篮球,他想用篮球触动更多生命、改变世代。
从一个手无资源、纯粹发梦的中学生,到掌握百万资金的「品格篮球」营队创办人,杨德恩的篮球梦不是当个职业篮球员,他用篮球教品格,让孩子从中学习团队、纪律、合作,给自己的篮球梦赋予不一样的意义。
从2015年正式成立至今,杨德恩和同学筹组的品格篮球团队,已在过去几个寒暑假办过遍布台湾16县市、共25场公益性质的品格篮球营,他们甚至受邀跨海到马来西亚、香港交流「品格篮球」。今年暑假,除了在台湾办预计超过9场的品格篮球营,他们更首次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带篮球营队到美国交流。他的那股热血与毅力,曾打动美国街头篮球球星-- The Professor(格雷森?包契尔Grayson Boucher),愿意将酬劳打二五折来台教小朋友打球、打动西班牙职篮球员自费来台参与,更打动不少偏乡孩子,在球场上,找到对生命的热情。
采访当天,杨德恩迎面走进台中公共资讯图书馆回廊。这一个把寒暑假社团营队愈玩愈大的大三生,少了一点刻板印象中运动员外放的阳光,挂著腼腆的微笑与记者打招呼,坐定位,开启温温的语调闲聊,还不时来一句「酷~」
篮球领着他,品尝生命高与低
小学三年级起,篮球就是杨德恩生活当中的超级燃料,为了篮球,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几乎天天骑半小时的脚踏车去球场打球,虽然教室里找不到读书学习的意义,但在篮球场上,他找到自己的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