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的发展与辉煌时期-中国队篮球发展史

tamoadmin

1.中国男篮的发展史,

2.介绍篮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

3.中国篮球如何发展

中国男篮的发展史,

中国篮球的发展与辉煌时期-中国队篮球发展史

北京时间8月21日消息,篮球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解放前,中国男篮参加了柏林奥运会和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但是两次都没有能冲出小组赛。

解放后,由于中国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一度断绝关系,中国男篮直到1984年才重新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

参加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那支中国队中,有胡章保,王海波,黄云龙,王立彬和张斌这五名内线球员,胡章保身高达到了2米16,但是在队中起到的作用不大,他和王海波都属于龙套球员。黄云龙是一名身体较为强壮的进攻型中锋。司职大前锋的王立彬和张斌才是这支球队里真正的内线核心,两人的身高都只有2米左右,前者能里能外,擅长盖帽,后者虽然进攻能力一般,但是拥有出色的策应传球能力。这两人在中国队获胜的两场比赛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最终,中国队获得第十名的成绩。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第十一名的成绩。这支中国队的内线人员配置和上一届奥运会相比并无多大变化,核心依然是王立彬,张斌和黄云龙,只是龙套球员换成了宋立刚和徐晓良,前者身高1米98,是一位弹跳出色的大前锋,后者身高2米10,体重很轻,对抗能力较差。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队未胜一场排名垫底。球队刚刚经历大换血是战绩不佳的主要原因。在这支中国队的内线球员中,只有宋立刚一人参加过上届奥运会。主力中锋单涛虽然身材高大,作风勇猛,但是技术还显粗糙,缺乏大赛经验,替补中锋王治单身高2米14,原本是一名非常灵活的中锋,但是受伤之后状态明显下滑。另外大前锋位置上有马健和巩晓彬这两位年轻才俊,两人都是身体素质优异的弹簧人。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那支中国男篮被誉为“黄金一代”。中锋位置上既有单涛这样的中生代球员,也有巴特尔和王治郅这样的潜力新人,这两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队的中锋位置已经接近世界级水平。大前锋位置则完全由处在当打之年的成名球星担纲,包括巩晓彬,吴乃群和刘玉栋,这支中国队的内线年龄结构非常合理,爆发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在中国队杀入八强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队的年龄结构明显老化,队中28岁以上的球员达到了一半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支中国队的中锋位置倒是显得朝气蓬勃,姚明首次在奥运会中崭露头角,和王治郅,巴特尔一起组成了中国队的“移动长城”。但是大前锋位置开始变得青黄不接,只有刘玉栋一人独撑大局。最终,中国队只获得第十名的成绩。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中锋位置上由姚明和巴特尔组成,大前锋位置重新变得繁荣起来,技术全名的杜锋担任主力,年轻小将易建联和八一队的悍将莫科出任替补。唯一遗憾的是处在巅峰期的王治郅没能参加。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缺席,中国队才完全确立了姚明的战术核心地位。姚明的核心作用在中国队击败塞黑队一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终,中国队获得了第八名。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的内线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姚明正处在巅峰期,王治郅虽然不复当年之勇但出任替补还是绰绰有余,易建联刚刚度过了自己在NBA的新秀赛季,状态有所起伏,总体还算不错。中国队在这届奥运会上达到了第八名的预定目标。不过未来中国队内线的前景不容乐观,姚明已经宣布这可能是自己参加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之后,王治郅也很有可能不会再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杜锋在受伤之后状态已经大幅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易建联极有可能要独立撑起中国队的内线,他能否顶住压力担起核心责任,其他年轻内线球员能否快速成长,这是中国男篮面临的两个最大问题。

介绍篮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

篮球运动在我国的传播、普及、发展、提高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便于了解篮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通常可以按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后的社会变迁,篮球运动及其技、战术在中国的发展和重大国内外竞赛活动、事件等综合(或分别)将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分成3个时期,7个不同阶段。

1、1895-1948年为第一时期:传播缓慢普及时期,期间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895--1918年的初始传播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19--1936年的缓慢推广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37-1948年的局部普及阶段;

2、1949-1995年为第二时期:有限推广、停滞困惑、复苏发展时期,期间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49--1965年的普及、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66--1978年的徘徊、困惑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79-1995年的复苏、提高阶段;

3、1996年至今为第三时期:即中国篮球运动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入总结经验、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攀登的新阶段。

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时期(1895-1948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篮球运动传入中国以后,未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和有组织地传播、普及,基本处于自流的状态。但由于篮球运动特有的趣味性和健身性仍深受青少年学生自发的喜爱。经过近十年的传播,篮球运动才逐渐成为20世纪初大、中学校的主要体育活动并从学校传入社会,如:当时天津市的南开学校、高等工业学校、省立一中等;北京市的清华学校、汇文学校、协和书院等;上海市的圣约翰、南洋、沪江大学等;南京市的金陵、东南大学等;苏州市的东吴大学等。到1910年旧中国举行的第一届全会上篮球被列为男子表演项目,1914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被列为男子正式竞赛项目,1924年第三届全运会上被列为女子正式竞赛项目。此后逐渐也在社会上活跃起来,如在华北等地区性的运动上篮球也最先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男子参加了10次远东运动会篮球比赛,在1921年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了一次冠军。另外,在1936年和1948年曾派队参加了第11届和第14届奥运会篮球赛,都未能进入决赛,但这些对外交往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作用,并在1936年奥运会期间加入了国际篮球联合会,篮球运动再我国被更多人关注,社会篮球竞赛也较过去活跃。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在革命根据地由于边区政府重视开展体育活动,篮球运动更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八路军将士的喜爱。当时特别引人注目,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是1938年八路军120师师长和政委关向应亲自组建的“战斗篮球队”,以及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以东北干部为主组成的“东干篮球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宗旨明确、纪律严明、斗志顽强、技术朴实、打法泼辣、体能良好,充分反映出中国***领导的革命军人优良道德品质和战斗风格,给根据地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影响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篮球运动在这些地区的普及和提高,而且成为当今我国部队篮球队的优良传统。我国“八一”男子篮球队长时间保持国内榜首地位,与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密切相关。其中不少人员有的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部门的高级干部,有的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领导者,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及篮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在同一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日伪占领区,因受政局的影响,篮球活动处于起伏停滞状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篮球运动有所活跃,特别是社会篮球竞赛活动较前频繁,天津、北京、上海以及东北地区涌现出不少新球队,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群众性篮球运动的大普及、运动技术的迅速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时期(1949----1996)

在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举行的解放区运动会上,篮球运动就列项参赛,新中国成立后由京津两地大学生组队参加了匈牙利举行的第1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赛,获第10名。此后,我国篮球运动进入了空前的普及、发展和提高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部集篮球竞赛、社会群众性篮球活动、学校篮球教学、篮球科研与篮球基础理论为一体的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

为了加速我国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始在北京成立了中央体训班篮球队。为了学习前苏联经验、加强国际交往,1950年12月24日,世界强队苏联队访问了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昌、沈阳、哈尔滨等八个城市,进行了33场比赛,对比之下充分暴露了我国篮球竞技水平的落后状态。为了摆脱这一状态,我国主管理部门采取措施,进一步加速组建专门队伍,学习先进经验、先进打法,更新束缚自己的传统观点,并积极参加国际比赛,短期后成效显著,战胜了不少欧洲的强队,黄柏龄等优秀运动员的技艺表演在中国篮球历史上写下了光辉记事。不久各大地区都组建了篮球集训队,篮球运动跨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时期:CBA十年

1995年,篮球界在国家体委“坚持正确方向,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深化改革,发展体育事业”的精神指导下,坚持“积极稳妥,健康有序”的改革方针.抓住了外商注资的机遇,与国际管理集团等外资合作,在1996年在举办全国甲级队联赛的同时,举办了由前卫体协、吉林、北京体师(现首都体院)、上海交大等8个省市、部队、学校组队参加的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当时称CNBA职业联赛 ,这是我国职业化联赛的开端,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不久因故暂停。此后,中国篮协决定进一步对竞赛制度进行改革,并以全国男篮甲级联赛赛制为突破口,以产业化、职业化主导向,开始加速篮球竞赛 体制改革的进程。1997年,国家体委成立了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在管理体制改革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即把传统的甲级联赛正式命名改为CBA职业联赛。通过至今9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篮球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步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CBA联赛的进行,吸引了众多篮球爱好者和社会的关注,新秀姚明、王治郅、巴特和刘玉栋、孙军等人的出色表现,扩大了社会化、人文化和科技化篮球的影响。而巨大的潜在的篮球市场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为他们提供了有利的商机,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篮球运动加快职业化、产业化的新进程,CBA甲A、甲B联赛赛事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树立形象、体现实力、拓展市场的新舞台。在赛制改革的引导下,众多篮球俱乐部纷纷建立,一种适应篮球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俱乐部管理体制已成雏形。篮球学校、训练中心、培训班等社会办篮球的形式开始出现,例如,1998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在企业资助下组织了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对活跃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在学生中普及篮球运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篮球如何发展

一、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后按照社会变迁及篮球技、战术发展和竞赛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时期:

1、 1895—1949年为第一阶段(其中1895--1918年为第一个时期,1919年--1936年为第二个时期,1937---1948年为第三个时期)

这是篮球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时期,篮球运动主要在天津、上海及北京等有限的城市青年会组织和某些中等以上校少数学生中开展,男子篮球列为1910年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表演项目,1914年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篮球于1930年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一期间,篮球在广大城乡人民群众中未能得到普及,推广面极窄,竞赛活动较少,从国内外比赛成绩反映整体水平较低。

2、1949---1995年为第二个阶段( 其中1949---1965年为第四个时期,1966---1978年为第五个时期,1979---1995年为第六个时期)

1949年后,篮球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民政府积极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健身方针,篮球运动因其简便易行,富有对抗性、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功能,在各级政府的计划和组织下迅速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20世纪50年代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篮球管理机构,倡导“狠、快、准、灵”的技术风格和“以我为主,以攻为主,以快为主”的战术指导思想。随后,通过总结讨论,中国篮球运动确立了“勇猛顽强,积极主动,快速灵活,全面准确”的训练指导思想。20世纪50年代中期邀请外国专家在上海体育学院招收首批篮球专项研究生班。到了60年代中期中国篮球事业、篮球竞技水平、社会普及、科学研究及篮球观念与理论体系的确立等,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历史证明,1949年后的17年是中国篮球事业全面发展提高的17年,是中国篮球事业第一个辉煌发展的历史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恢复了在国际篮球组织的合法席位,从此走上国际竞技舞台,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篮球事业进一步得到了全面的大普及、大发展、大提高:篮球人口居世界之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新的配套网络;篮球运动理论与应用研究日益深入,成果显著;篮球竞技水平有了历史性突破,国家男女队曾接连居亚洲榜首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各类篮球俱乐部相继成立,篮球竞赛的文化氛围和职业化、商业化气息渐浓。

3、1996年至今为第三个阶段开始后的新时期

中国篮协于1996年首先改革传统的竞赛体制,先后举办了甲A、甲B和乙级队主客场制联赛,逐步向职业化过渡,进而有序的推动篮球运动产业化进程。1997年成立了事业型的篮球运动管理中心。1998年中国大学生体协推出了CUBA联赛。这些无疑给中国篮球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篮球运动即将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

二、中国篮球竞技运动面临的任务与形势

1、国际篮球运动的职业化进程飞速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最高水平的优秀队伍与美、欧队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即使是亚洲的韩、日等国也进步明显,给我国优秀队伍造成种种威胁。

2、原有培养篮球后备队伍的网络一度受到某些干扰,篮球竞技人才后备队伍出现匮乏现象,高水平运动队新老交替十分困难,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严重。

3、教练员的选拔与培养未能形成科学体系。

4、运动成绩时而起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滑落状态。

5、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及其所属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仍显滞后。

6、针对篮球运动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篮球理论研究滞后未能形成完整体系,观念和观点未能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科学研究未能重视与实践结合,配套展开。

7、全国多数地区群众性篮球竞赛活动仍有待普及发展。

总之,认识与克服实际困难,振奋精神,之下而上,从改革中求出路,在改革中攀高峰,是中国篮球界的根本任务。

三、发展中国篮球运动的战略性对策

1、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推动篮球运动领域内的综合改革,在改革中建立新秩序展现新风貌,再攀新高峰 。

2、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我国篮球竞技运动的定位目标,确立正确的篮球训练工作方针及指导思想 。

3、全方位落实深化篮球管理体制,健全法规,依法治球,形成新的管理网络,理顺纵横管理职能关系,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篮球运动管理新模式 。

4、全面规划,采取非常措施,培养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队伍,这是振兴中国篮球事业的希望所在 。

5、切实掌握优秀篮球运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落实从学校抓起和从青少年着眼的方针,多途径地培养与储存篮球后备人才 。

6、积极倡导篮球运动的科学研究,建立起中国新颖的篮球理论体系和训练实践科学程式,促进科学化训练、竞赛、管理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中国篮球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应重视上述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