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6年汉城亚运会的综合介绍
2.1986年汉城亚运会的赛场热点
3.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奖牌榜第几?
1986年汉城亚运会的综合介绍
第10届亚运会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4797名官员和选手参加,运动员们将在25个项目上争夺269块金牌。本届新增竞赛项目有:保龄球、柔道和跆拳道。这届亚运会参加人数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亚运会;比赛项目之全,金牌争夺之激烈,也是历届所不曾有过的。共有二百多人次刷新亚运会纪录,破两项、平两项射箭世界纪录,还有近百人次打破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等项目的亚洲纪录或最好成绩。创新纪录的项目和人数之多,前所未有。
本届亚运会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强的竞争。这次,三强垄断了金牌的85%左右,形成了亚洲体坛三强鼎立的新格局。
除了三强之外,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也取得长足的进步。
本届亚运会,中国运动员共参加了20个项目的比赛,除足球和高尔夫球未获得名次外,有18个项目获得奖牌,其中15个项目获得金牌。在获得奖牌的项目中,自行车、网球、射箭、帆船和男排首次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游泳项目由上届的3枚金牌上升至本届的10枚,其中阎明一人独得3枚金牌。
韩国乒乓球运动员刘南奎获本届运动会最佳运动员称号。中国“体操王子”李宁和印度“短跑女皇”乌莎并列金牌数第一。
1986年汉城亚运会的赛场热点
第10届亚运会1986年9月20日-1986年10月5日
这届亚运会参加人数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亚运会;比赛项目之全,金牌争夺之激烈,也是历届所不曾有过的。共有二百多人次刷新亚运会纪录,破两项、平两项射箭世界纪录,近百人次打破田径、游泳、举重、射击、自行车等项目的亚洲纪录或最好成绩。创新纪录的项目和人数之多,前所未有。
本届亚运会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强的竞争。最初,中国队金牌数一路领先,韩国队与日本队相互咬住不放,但两队金牌数均落后中国数十枚。最后3天,韩国队凭着战胜强大的中国乒乓队获得男女团体金牌的鼓舞,奇迹般连获29枚金牌,金牌数与中国队持平,直到男子4×100米决赛中国队郑晨领先冲线后,中国队才以1枚金牌的优势险胜韩国队。
卡塔尔的田径新秀曼苏尔,在男子一百米决赛中异军突起,为本国夺得第一面亚运会金牌。印度杰出的田径女将乌莎,一人独得四枚金牌,成为本届亚运会获金牌最多的田径运动员。伊朗的跆拳道选手打破韩国运动员的垄断,夺走一枚金牌。香港运动员前几届都没有得过冠军,这次在保龄球项目上夺得宝贵的一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
本届亚运会,中国运动员共参加了20个项目的比赛,除足球和高尔夫球未获得名次外,有18个项目获得奖牌,其中15个项目获得金牌。在获得奖牌的项目中,自行车、网球、射箭、帆船和男排首次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游泳项目由上届的3枚金牌上升至本届的10枚,其中阎明一人独得3枚金牌。
东道主韩国考虑到两年后将在汉城举办奥运会,因此,从场地设施、通讯、安全保卫和运动员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高效率的准备工作。韩国在本届运动会提出的口号是:最多的国家参与、最多的和谐和幽默、最佳的成果及准备性、最好的安全及服务、最大的节省及效率。为办好本届亚运会,韩国做了全民动员,最终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果。但由于韩国官员夺冠心切,使许多比赛的判决偏向本国运动员,致使外国运动员怨声载道。此外,本届亚运会还存在交通堵塞,缺乏口译人员的弊病。
本届亚运会的比赛运动多达25种269项,是历届亚运以来最多的一次。保龄球和击剑中断之后再度列入,新增加的是柔道和跆拳道。来自27个国家地区的代表4847人,参加本届亚运会,人数也打破以往各届纪录。
1986年的第10届汉城亚运会,出现东亚3强竞争的局面,90%的金牌被中国、韩国、日本3个国家瓜分。
中国代表团团长是袁伟民,中国队参加了25种运动中的20种运动比赛,除了高尔夫及足球未得奖牌之外,18种运动获得奖牌,其中15种运动夺得金牌。最后以94金82银及46铜共222枚奖牌,在所有参赛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一。中国的得牌面继续扩大,自由车、网球、射箭、帆船和男子排球都是首次在亚运会中夺得金牌,游泳金牌也从上一届只有3枚,本届增加到10枚。体操王子李宁个人独得4枚金牌,是最风光的人物。
韩国以93金55银76铜共224枚奖牌,屈居第二。过去雄霸亚洲体坛的日本,本届再度落后中国,并且被韩国以东道主优势抢占第2,落到第3的位置。日本得到58金76银77铜共211枚奖牌,已经无法再与中国相竞争。本届亚运会水平之高,超过了历届。运动员们结束了前三届亚运会无缘刷新世界纪录的历史,打破了2项世界纪录,平2项世界纪录,创造6项射箭世界最好成绩,改写了亚洲36项亚洲纪录和85项亚运会纪录。
亚运会开始后的第6天,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举行会议,中国台北奥委会的代表表示,中国台北奥委会愿意按照国际奥委会关于中华台北奥委会的名称、旗、徽、歌的决议办理。因此,中国台北奥委会再次回到亚奥理事会的大家庭。
1989年4月,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与中国台北奥委会秘书长李庆华正式签订了台湾以“中国台北”之名参加北京亚运会的协议,海峡两岸焕然冰释。
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奖牌榜第几?
第三。
中国代表团于1974年首次参加亚运会,第一次参赛便获得了33金46银27铜的成绩排在金牌榜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东道主伊朗。1978年,中国代表团在曼谷亚运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1982年,中国代表团在新德里亚运会首度登顶金牌榜,并再未让榜首位置旁落。
在亚运会历史总奖牌榜排名中,中国以压倒性优势占据头名,日本和韩国稳居二、三位。位列第三位的韩国比排在第四的伊朗多得了近500枚金牌,可见中日韩三国在亚洲体坛具备绝对统治力。
事实上,在中日韩三国的带动下,东亚各国在亚运会的竞争力相较于西亚各国更高。除中日韩外,印度、印尼、朝鲜、菲律宾等国也在亚运会取得过不错的成绩,而西亚各国中只有伊朗的成绩还算不错。
在综合性体育赛事中,亚洲体坛的主导权一直掌握在东亚一方。从历届亚运会的举办城市也可以看出,东西亚之间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算上已经开始的杭州亚运会,19届亚运会中的17届都在东亚城市举办。只有伊朗首都德黑兰在1974年、卡塔尔首都多哈在2006年举办过亚运会,西亚城市承办亚运会的比例明显偏低。
不过,随着西亚国家逐渐加大对体育运动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可能会改变。2030年,多哈将再次举办亚运会,而2034年亚运会的主办权将属于另一座西亚城市——沙特首都利雅得。
从“三强争霸”到“一枝独秀”
回顾亚运发展史不难发现,亚洲体坛尤其是亚运奖牌排名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从1951年新德里亚运会至1978年曼谷亚运会,日本牢牢占据着亚洲体坛第一强国的位置,连续八届亚运会排名奖牌榜头名。
中国从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开始领跑,但优势并不大,中日韩“三国争霸”成为当时亚洲体坛的主旋律;而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始,中国开始一枝独秀,大幅度甩开了身后的竞争对手,成为亚洲体坛的领头羊。
1974年,成为亚洲运动会协会会员的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由269人组成,参加14个大项的比赛。射击选手苏之勃为中国夺得首枚亚运金牌。
中国跳水梦之队在那届比赛崭露头角,15岁的李孔政被称为“跳水神童”,获得男子跳台跳水金牌;钟少珍夺得女子跳台、跳板双料金牌。体操在这届亚运会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夺得了14枚金牌中的8枚。
1982年,中国运动员在新德里亚运会夺得61枚金牌、51枚银牌和41枚铜牌,在金牌总数上超过日本队,首次排名榜首。创男子跳高1982年世界最好成绩的中国选手朱建华被评为本届亚运会唯一最佳运动员。不过日本在当届亚运会获得了57枚金牌,我们的领先优势并不大。
1986年,亚运会的举办权交到了韩国汉城手中,身为东道主的韩国拿到了惊人的93枚金牌,但中国仍以多1金的微弱优势压倒了韩国,再次排名奖牌榜首位。该届亚运会,中国的得牌面继续扩大,首次夺得自行车、网球、射箭、帆船和男子排球等项目金牌。体操王子李宁个人独得4枚金牌,是本届亚运会最风光的人物之一。
1990年北京亚运会,首次成为东道主的中国开始全面发力,以摧枯拉朽之势在奖牌榜上甩开了其他对手。中国创纪录地摘得183金、107银和51铜,共341枚奖牌,远远高于其它国家的奖牌数。韩国以54金、54银、73铜共181枚奖牌,排名第二。日本得到38金、60银、76铜共174枚奖牌排在第三。
从1978年亚运会开始,中日韩三国便一直占据奖牌榜的前三位,只是排名顺序有所调换;而从北京亚运会开始,中国在奖牌榜上已呈遥遥领先之势,日韩两国虽仍位列三甲,但只能对亚军的位置展开争夺。
以上内容参考 羊城派-亚运话你知②|从北京亚运会开始,中国代表团雄霸金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