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翔的成名故事
2.刘翔罗伯斯(一个传奇与一个挑战者的故事)
3.刘翔为国争光的故事 50字
4.刘翔付出的努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经过
5.刘翔的成长事迹材料
刘翔的成名故事
刘翔的成名故事:
2007年2月,在德国田径室内赛上,刘翔以7秒42打破了60米栏亚洲纪录。6月2日,纽约锐步大奖赛冠军,成绩12秒92。
8月31日,8月31日,在第1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12秒95获得冠军,成为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刘翔的人物评价:
刘翔是中国体育的标志,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员之一,他甚至可以比肩NBA巨星姚明,然而奥运会金牌为他带来了名声和财富,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刘翔的伤病导致了退役,要知道,跟腱的伤病是很难完全恢复的,即使刘翔再次站到跑道上,他也难以重返巅峰,退役或许是好的选择,刘翔依旧是中国田径最伟大的运动员。
刘翔罗伯斯(一个传奇与一个挑战者的故事)
刘翔,中国短跑和跨栏运动员,被誉为亚洲短跑和跨栏的传奇。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田径项目上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四年后,他在北京奥运会上再次夺得110米栏金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同一项目上连续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
刘翔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成绩,更在于他的精神和品质。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和坚韧的品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总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超越自己。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体育界的成功,更是中国人民的成功。
罗伯斯:一个挑战者
罗伯斯,英国短跑和跨栏运动员,是刘翔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金牌,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田径项目上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然而,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他在110米栏比赛中因为脚伤而退赛,错失了卫冕的机会。
罗伯斯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刘翔和罗伯斯的故事
刘翔和罗伯斯的故事是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和故事。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激情、挑战和坚持。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刘翔和罗伯斯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对手之间的敌对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竞争中,我们可以从对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刘翔和罗伯斯的操作步骤
1.坚持不懈地努力:无论在什么领域,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
2.保持谦虚和坚韧的品质:成功不仅仅在于成绩,更在于我们的品质和精神。
3.从对手身上学习:竞争并不是对手之间的敌对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竞争中,我们可以从对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4.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结尾
刘翔和罗伯斯的故事是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和故事。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激情、挑战和坚持。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同时,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对手之间的敌对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竞争中,我们可以从对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刘翔和罗伯斯的故事将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不断超越自己。
刘翔为国争光的故事 50字
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世界纪录。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
刘翔的一跑,说明黄人也能飞。“人种论”就像,当日本足球、韩国足球、日本的男子游泳、马拉松等项目悄悄地大踏步地向前迈进的时候,中国足球、田径、男子游泳等很多项目还在这的安慰下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刘翔对中国体育的贡献是田径短距离径赛项目的突破;对于世界体育界,他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人种论”的偏见,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谁说中国人不能进入世界前8名,我,是世界冠军!” 而且针对刘翔平了世界纪录这一点,还说黄人不仅能飞且飞的一样快。而且刘翔因为年轻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特别是2008,我们期待刘翔再突破0.01秒——看来这是很快很容易的事情——那么就是黄人不仅能飞且飞的更快了。
刘翔付出的努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经过
“红鞋”承载着刘翔,在素有神话之都美称的雅典,创造了一个“中国神话”,一个“上海奇迹”。
刘翔,正成为新一代“上海男人”的楷模,成为一个光芒四射的国际巨星。
但这个奥运金牌,绝不仅仅属于刘翔一个人。在这个神话的背后,蕴藏着无尽的感人故事。
爸爸妈妈,我是出了成绩,可我不敢忘了大冬天你们骑着自行车在寒风中送我的情景;不敢忘了妈妈天天给我洗臭球鞋、臭袜子的情景;不敢忘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刘翔在家里,刘翔是“二房合一子”的宝贝疙瘩,是父母和奶奶爷爷的掌上明珠,家庭之间感情非常深。
十年前,刘翔还是个毛头小孩子,爱玩爱闹。为了培养孩子,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每天早上6点,刘翔的爸妈都会把儿子从被窝里拖起来,骑着自行车送孩子去田径场锻炼。大冬天,刘翔的妈妈吉粉花骑车骑得汗流浃背,连棉毛衫也湿透了。
父母对这个孩子充满了疼爱。
当时,刘翔家里经济不宽裕,为了让儿子多补充一些营养,吉粉花经常烧点菜送到少体校,有时还把刘翔带到小吃店补营养。
2001年,刘翔的奶奶不幸得了胰腺癌,已经是晚期了,生命的火焰正在渐渐熄灭,老人家忍着剧烈的病痛,喃喃地喊着“翔翔、翔翔。”
可此时此刻,刘翔正在参加“九运会”。为了不影响儿子的比赛,刘翔父母强忍着悲痛没有通知他。
家人用无声的付出默默支持着刘翔。
吉粉花曾这样调侃刘翔,“翔翔,你现在成名人了,老妈给你拎包好吗?”
刘翔听到这话立刻严肃下来:“爸爸妈妈,我是出了成绩,可我不敢忘了大冬天你们骑着自行车在寒风中送我的情景;不敢忘了妈妈天天给我洗臭球鞋、臭袜子的情景;不敢忘了教练天天早晨六点叫我起床的情景,不敢忘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我刘翔还是原来的刘翔,我没把自己当偶像,普普通通、平平常常。”
刘翔一家成为《青年报》终身荣誉读者时,刘翔的妈妈再次重复了儿子这段朴实的话。妈妈含着泪说,刘翔长大了,成熟了,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海平,你又要走啊,你黑了,也瘦了,你太累了,又要走啊……”“就去几天,就要回来的,就要回来的……”孙海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吧嗒吧嗒直往下掉:“妈妈,我一回来,就来看你,就来看你!”
今年9月18日下午,坐落在广中路上的民建敬老院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静静坐在大院里,她就是83岁的张玉英老人。她在等儿子孙海平和儿子的徒弟刘翔。
奥运会110米栏决赛那晚,张玉英老人竟也爬了起来看电视转播,而在平时,老人不到黄昏6点就要躺下睡觉了。
据敬老院的阿姨说,刘翔决赛那天夜里,敬老院就像过除夕一样,许多老人都起来看比赛,看到刘翔一举获得奥运会金牌,老人们纷纷向张玉英老人祝贺!第二天,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刘翔和孙海平的照片,老人开心极了。
9月18日那天,得知儿子和刘翔等人要来,老人午觉也睡不踏实了,很长时间没有和儿子见面,她想儿子,一遍遍擦着和儿子手拉手的照片镜框,等着孩子到来。
走进敬老院,孙海平急切地走到母亲面前,与母亲紧紧相拥,嘴唇颤动着叫着妈妈,老人紧紧攥住儿子的手再也不肯松开,似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当老人得知再过两天,儿子和刘翔又要去日本比赛,老人竟像孩子一样,将儿子的手抓的更紧了:“海平,你又要走啊,你黑了,也瘦了,你太累了,又要走啊……”“就去几天,就要回来的,就要回来的……”孙海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吧嗒吧嗒直往下掉:“妈妈,我一回来,就来看你,就来看你!”
当时,刘翔和父母首先悄悄离开了,在场人员也默默地走了,大家不愿打扰这对母子。毕竟,这一刻,原本就只应该属于孙海平和他83岁的母亲。
辉煌背后,是多少艰辛的汗水,更有多少充满愧疚的眼泪。
孙海平一直不愿向人提起的是,他患有严重的鼻窦炎,鼻子里的息肉阻碍着呼吸。为此,孙海平已经开了几次刀了,可那息肉总是不断的“顽强”长出来,发作时头痛的像要裂开来。
有一次孙海平又发病了,大家轮番地劝他好好休息,孙海平摇摇头说:“刘翔正在节骨眼上,不能休息呀。”
当时,病痛中的孙海平只提了一个请求,请盛越铭教练替他去敬老院看望一下老母亲。
孙海平的整个家庭都奉献给了田径事业。
孙海平的妻子也是一名田径教练,像孙教练一样以田径场为家,实在没法照顾83岁的老母亲,这才有把老母亲送到了离家只有几步路的养老院的事。夫妻俩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老母亲。
至于女儿孙怡华,孙海平夫妇真是无暇顾及了。
孙怡华现在一所区重点中学读高三。提起爸爸,孙怡华意见颇大,因为从小学读书读到现在,遇到学习问题让爸爸辅导,孙海平只辅导过女儿2次,而且还是在电话里。
而刘翔有时练得厌倦了、烦躁了,心情特别低落。孙海平就像父亲一样,陪刘翔聊天,聊生活中的琐事,聊刘翔的前途,有时还买一些零食犒劳刘翔。
这让女儿有时大发牢骚———爸爸现在有了刘翔这个“儿子”,怎么就不要我这个女儿了!
孙海平在女儿心目中是个真正的男子汉,孙怡华甚至偷偷的想过,将来要是找丈夫,一定也找个老爸那样的!
女儿心疼父亲,劝孙海平把烟戒了。孙怡华告诉记者,因为她听说把烟戒了,鼻息肉就不长了,父亲的鼻窦炎也就不至于发作到脸肿了……
这一切,细腻的孙海平怎么不知道,可他的心在运动场,他对他的付出无悔,但对家人他深感愧疚。孙海平知道自己经常不回家,欠家里的太多,就经常给女儿和妻子带一点礼物外,只要一回家就帮着妻子干家务。
孙海平烧菜是水平颇高的,烧红烧鱼更是一绝,可惜,女儿很久没这口福了。
多少年了,这就是田径人的生活。
⑴刘翔田径“成为奥运冠军的感觉太让人惊讶了,太奇妙了。直到现在一切仿佛都是奇迹。”
21岁,成为奥运冠军对于任何一个相似年龄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21岁,成为中国男子第一个奥运会的田径金牌获得者对于为中国田径的崛起煞费苦心的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21岁,在欧美人垄断的短距离直道项目上成为“跨栏飞人”,对于黄皮肤的人种是欣喜若狂的。而这一切,21岁的中国刘翔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染指了保持十年无人企及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要知道,十年前只有11岁的刘翔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跨栏。
毫不夸张地说,刘翔是第二个令全世界乍舌的中国男人,第一个是姚明。“阿兰”是明智的,因为他羞于在众目睽睽下输给刘翔,即便不是在决战的跑道上。于是还来不及同场竞技,第二轮他就用一个看起来最体面的“遗憾”匆匆离去。决赛后各大媒体纷纷在报道中对这个21岁的飞人画下惊叹号!法新社说“21岁的刘翔今天的胜利无可争议,虽然只是平了世界纪录,但当年杰克逊比赛时赛场风速达0.5级,而今天赛场上风速不过0.3级,刘的成绩显然更有说服力。”国际田联更是用“子弹出膛”来形容他的速度,并发出了“四年后的奥运会,他理所当然是最有希望卫冕的冠军”的预判。
点评:他用麦黄的皮肤和炮弹出膛的速度感动中国。
⑵杜丽射击“要说什么时候最美的话,我想是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是最美丽的。”
她的最后一枪射落雅典奥运会中国的首枚金牌;她的每一枪不是打在靶纸上,而是深深射在观看者每个人的心脏上。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将金牌挂上杜丽的脖子,妩媚的双眸、甜甜的酒窝,此刻的杜丽比往常更加美丽。胸前的这块金牌沉甸甸、金灿灿。
平日里你会看到这样的杜丽,一有大片就赶着去看,一买东西就疯狂到不问价钱只管喜欢,一改善伙食就嚷嚷着吃大馒头……然而射击场上你更多的是看到这样的杜丽,穿着十几公斤重的皮囊,越是不顺当就越是倔强不服输。“其实,今天的比赛一开始就不顺。进射击场通过安检,按规定要在衣服的钮扣上画一个记号,可那位粗心的保安忘了画,害得我临赛前接受第二次安检。资格赛,又两次将架子碰倒。以前从没发生过这种事情,子弹撒了一地,这对我们来讲不是个好的兆头。但我就是不信邪,越是不顺我就越要让自己冷静。其实今天我站在靶位前就特别的有感觉,我相信我能行。”于是,在雅典马可波罗射击场的决战第十枪后我们听到:“10.6环”“中国”“杜丽”!
点评:她用冷静和腼腆的笑容感动中国。
⑶王义夫射击“八年前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我只夺得一枚银牌。我的女儿说:‘老爸,你很棒!’当女儿拿起我的那枚银牌亲吻的时候,我就默默地向女儿发誓,一定要让我的女儿亲吻一次父亲的金牌。”
八年前,一个6.5环葬送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巴塞罗那卫冕冠军。当这个东北汉子轰然倒地,没有人还去关心那奖牌的颜色而是为“这把老枪”发出一声叹息。八年后,44岁的王义夫来到了缔造神话的希腊,他是来复仇的,只可惜捡走他八年前金牌的意大利人迪唐纳挺不住了。
倒数第三枪的8.6环之后,王义夫立即手捂胸口,令人担心1996年那一幕又会发生,“我当时不是旧病复发,只要有比赛,我的胸口都会挂一枚毛主席的像章,当时我摸了摸挂在胸口的毛主席像,让自己稳定再稳定。”最后一枪的9.9环实现了他八年前的誓言。
在去雅典之前,很多人质疑过王义夫的状态,只有王义夫自己信誓旦旦:“我的状态自己非常清楚,就和剥那个圆白菜一样,要一层一层地剥,只有剥完了才知道最里面的‘芯’是什么样的。”当他再度封王时,他禁不住老泪纵横:“当你站在领奖台上,看见五星红旗升起,听见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时候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全国人民。这枚金牌不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着整个民族的荣誉。”
点评:他用执著的坚定和热泪的纵横感动中国。
⑷冼东妹柔道“要拿冠军,当然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代价。”
冼东妹曾表示自己有3桩“遗憾”:一是领了结婚证后没有度蜜月;二是结了婚还没举行仪式;三是搬进新房了还没来得及享受。按这个逻辑推理,冼东妹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依人小鸟”。但这个广东妹在柔道场上却展现出逼人的杀气。67秒,一本的优势,被压在身下的对手还是来自令亚洲“思绪复杂”的东洋———这是一个民族的分量。如果这场胜利的意义仅仅存在于比赛,那么它至少教训了对手赛场上轻敌是作战的大忌。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东妹是刚强的,从田径改到摔跤最后换成柔道。29岁,先从队员晋升为教练,又因为后继乏人打回队员。东妹的刚强不仅仅有老公的支持,还因为她的身体里真正存在“钢”的物质。1996年,冼东妹在荷兰参加欧洲系列赛时受伤,韧带断裂,当时比赛不得不停止。回到省队后,医生建议她做手术,但因为要备战1997年的八运会,她只采取了保守治疗。东妹带伤坚持训练,那次她拿到了冠军。1998年,她做了手术,3枚钢钉植入了冼东妹的左腿,用于固定髌骨。所以现在的冼东妹,左腿的肌肉是逐渐萎缩着的。
对于这些她并不以为然,而这个冠军让东妹更加的信心十足:“我这次来雅典就是冲着金牌来的,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重大比赛的金牌了,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的。”
点评:她用三枚钢钉和身下的分量感动中国。
⑸罗雪娟游泳“我要感谢养育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我还要感谢我的教练、所有关心我的朋友、所有爱我和恨我的人!”
这是一向率直的罗雪娟夺冠之后哽咽着说出的话。还记得九运会上17岁的她在百米蛙泳决赛中打破了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并获得了冠军,但给人最深印象的不是她的纪录和冠军,而是她那句“泳池里的水不太干净,而我是干净站出来的”,此话一出,满堂皆惊,也令许多人如芒在背。
“五朵金花”引退后,八年来,没有人能在奥运会的泳池中劈波斩浪为中国再夺得一枚游泳的金牌。多少人耿耿于怀,多少浪暗藏杀机。罗雪娟的夺冠不仅让中国的泳池在平静八年之后重新爆发,更让人看到了一片纯净又光明的碧波。100米蛙泳决战后为保存实力退出200米蛙泳决赛的罗雪娟,遭到了对手的各种非议和质疑。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她,强忍身体的不适参加了女子4×100米混合接力的决战,之后体力耗尽被抬离场。谁都知道她是在为国家而战,为尊严和清白而战。外号“猛兽”的罗雪娟用自己的果敢扑下这枚金牌,更是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这份属于全体华人的荣耀。
点评:她用率真的个性和清澈的心灵感动中国。
⑹李婷/孙甜甜网球“中国网球今天创造了奇迹,也创造了历史。”———李富荣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这样评价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高不可及的范本。这使得众多后辈对发生在巴尔干南端、爱琴海西岸的这块神奇陆地上的任何奇迹都深信不疑。然而当皮肤黝黑、身席白衣、胸佩五星红旗的中国少女在雅典奥林匹克网球场的女双封王之时,还是有人会顿然无措,随后猛掐自己的大腿。当然,这不是梦,但它比梦来得更美、更甜。
李婷、孙甜甜———她们的名字霎那间传遍世界,知道网球的人会羡慕她们赢得了奥运金牌,不知道网球的人会羡慕他们黑又亮的皮肤,因为在崇尚阳光和健康的欧洲,这样的肤色意味着自己既有时间又有金钱。网球被欧美人冠以“贵族运动”,近百年来一直都是这两块大陆的选手在各种公开赛中封王称后。终于在奥林匹克回到故乡的当年,属于世界的网球桂冠被两个黑眼睛的中国人带到一块新的大陆。这一对“黑风双煞”不仅打破了欧美人对网球的垄断更是向所有的站在球网对面的人发出带有中国式的挑战。
点评:她们用配合的天衣无缝和突破垄断的华夏身影感动中国。
⑺滕海滨体操“这个时候再豁不出去,只能说明我在这个队伍里还不合格。”
他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获得团体和鞍马两项金牌被定为中国男队下一代****。他在雅典奥运会团体赛决赛中的三个项目上出现重大失误,导致中国男团惨败,而被认为是中国体操队的头号“罪人”。他在6天后摆脱团体比赛失利的阴影,在单项鞍马比赛中一举夺魁。他就是年仅19岁的滕海滨。
请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当团体比赛滕海滨第三次严重失误后,摄像机的镜头地盯住了滕海滨的双眼,似乎要在其中找到负罪的眼泪;当鞍马决战胜负揭晓的瞬间,还是这个镜头再次瞄向他的双眼,仿佛要在那里找到解脱的眼泪,然而这两次都没有成功。滕海滨用自己沧然的双眼和不屈的信念挽救了自己,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这样的成功比一路顺风更有价值。从男团失利到鞍马夺冠间的6天,对于滕海滨而言是辗转反侧思绪万千的6天,“我有很大的罪恶感。教练和队员4年来的辛苦努力,全都毁在我身上了。”所有指责扑向滕海滨,所有怀疑导向滕海滨,但就是这枚重压之下依旧坚挺的金牌让中国体操保住最后的尊严———6天完成胜负逆转的人,无愧于王者之师的领衔接班!
点评:他用6天的坚强和承载的希望感动中国。
⑻张宁羽毛球“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李富荣
当张宁的激情瞬时爆发,当张宁的球拍飞出赛场,当张宁与身边的教练紧紧相拥任泪水尽情挥洒,坐在场下督战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李富荣脱口而出:“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
她是中国羽毛球队本届奥运会上第一枚金牌的获得者,当羽毛球男队全军覆没,龚睿那半决赛失手,全队扬眉吐气的压力全部负荷在这个29岁老将的身上时,张宁挺住了!于是我们听到李富荣激动地说:“幸好是张宁进入决赛,以张海丽目前的状态,我看中国队内只有张宁能够击败她。只有拥有像她一样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在比赛中持之以恒。”———这就是张宁,坚韧执著的张宁、28岁才获得自己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的张宁。“十年磨一剑”张宁对此感触颇深。1994年正是张海丽在尤伯杯第五局中战胜了当时19岁的张宁带走了尤伯杯,十年后张宁用自己的坚韧和酣畅淋漓的胜利复得此愁。
除了赛后喊出“爽!”张宁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国后走上婚礼的殿堂,带上金牌的嫁妆,完成三年前就该实现的美丽新娘。
点评:她用坚定的信念和迟到的幸福感动中国。
⑼姚明篮球“打不进八强,我就不刮胡子。”
他是在另一个巅峰赛场为中国人赚足了荣耀。一个2.26米的巨人,一个年收入1.2亿人民币的巨富,一个妙语连珠豪情万丈的巨头———姚明,没有人会在这些注释下联想到其他的名字。他曾发出“不进八强,不刮胡子”豪言,曾放出“失望至极,想要退役”的怒言,更曾叹出“要么爆发,要么消亡”的感言,多面的姚明不止会给你两双的佳绩,还会给你言辞的惊喜。
当NBA巨星理直气壮地拒绝“梦六”纷纷投入紧张的季前赛备战时,有一些“好心人”向正在备战奥运的姚明发出疑问:“世锦赛你回国,奥运会你又回国,错过季前赛是笔不小的损失,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从容的姚明坚定地回答:“BECAUSE I\'M A CHINESE PLAYER!”(因为我是属于中国的球员),此言一出,满座哑然。
点评:他用巨人的肩膀和男儿的血性感动中国。
⑽中国女排“我想坚定的意志是我们最终取胜的钥匙。”———陈忠和
“全场比赛中国队的防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的拦网极其有效,全队在本场比赛最佳球员队长冯坤的带领下组成了牢固的万里长城。”———路透社
这是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惟一一块集体项目的金牌,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开场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81年11月16日“老女排”首次赢得世界冠军,2003年11月15日“新女排”重夺时隔17年的世界冠军;1984年8月8日郎平的最后一记重扣使“老女排”赢得了洛杉矶奥运会的金牌,而2004年8月28日张越红的一锤定音让“新女排”站在了雅典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一隔整整20年,而相去的这20天则凝聚了其间为中国女排重新崛起印刻的每一个脚步。
胜利凝固———她们哭!哭到惊天动地、雨天水地、昏天暗地……俄罗斯人用2:0到2:3的艰难让我们深信只有经历了漫长努力达到伟大目标的人才能哭得那么美!加莫娃的哭是痛苦,而我们的哭是幸福!这就如同20年前的洛杉矶赛场,格林哭,我们也哭!
不必再重复过程的险阻,只要用心牢记这些幸福的名字:陈忠和、冯坤、赵蕊蕊、张萍、刘亚楠、李姗、杨昊、陈静、周苏红、张越红、王丽娜、宋妮娜、张娜。
点评:她们用钢铁的意志和新女排精神感动中国。
刘翔的成长事迹材料
刘翔的成长事迹材料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那么相关的事迹材料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刘翔的成长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刘翔是两次世界冠军,并曾打破世界纪录,是110米栏史上第一位同时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纪录于一身的选手,同时也是中国全运会史上第一个三连冠田径选手,被称为“跨栏王”。
小时候是“饿鬼”、“多动症”
刘翔小时候有个绰号叫“饿鬼”,因为他特别贪吃,刘妈妈总怕他吃不饱,巧克力、小蛋糕书包里都有。小时候的他非常顽皮,甚至一度被怀疑是否患上了“多动症”。在刘爸爸的印象中,小刘翔从来不正正经经地走路。每次上街,刘翔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会儿跳上花坛,一会儿狂奔起来,总之没有一刻安静。最让人心惊肉跳的一次经历是小刘翔和一帮男孩到附近的建筑工地去玩,石灰水池上架着几根木头,刘翔非要从上面过去,结果脚下一打滑儿,整个人栽进了池子。幸好石灰水只有胸口那么高,刘翔才没事。
一心向往“擎天柱”
“我觉得医生伟大,可以救扶伤,很值得尊敬。但是我自己不想去做,开刀呀,打针呀,很恐怖。自己想当解放军,开大飞机。”刘翔的梦想和众多耍变形金刚长大的孩子一样,“好动顽皮,动不动就舞枪弄棒,精力好得跟马似的。”跟80后一样,小时候的刘翔同样为变形金刚着迷,上下楼梯都是三阶一步。刘翔爸爸回忆说:“刘翔二年级的时候转学,他看上去清秀文静,老师很喜欢。还不到一周,老师就来‘告状’了:‘从来没见过这么皮的孩子!"就这样,好动顽皮的刘翔被选中去参加学校运动队,父母也赞成让刘翔在体育训练中得到一些纪律约束,就在这无心插柳中,刘翔迈出了运动生涯的第一步。
“你们不知道,我还想过要成漫画当中的人物,比如变成阿童木、变形金刚什么的。我们80后受日本漫画影响比较大。”刘翔直到现在都对“擎天柱”心驰神往,几乎每次和姚明会面,双方交换的礼物必定是变形金刚。
点评:在刘翔的身上有无数的光环,奥运冠军,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跨栏一级运动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田径史上里程碑式人物,慈善家等,可是这位全民偶像在小的时候也和无数孩子一样调皮,喜欢动画片,有属于自己的小小梦想,对于刘翔的'父母来说,刘翔的成绩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刘翔的童年有属于自己的顽皮和梦想。
每个人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痛苦不堪的经历,就连体坛天王巨星刘翔也不例外,从04雅典奥运的辉煌到今天,飞人刘翔都是生活在媒体的闪光灯与鲜花当中,但是谁又知道刘翔成名前付出的努力与心酸往事。
刘翔是很有实力的人,能拿下当时少年冠军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据说当时他们家里除了爸爸一直支持刘翔练田径以外,妈妈奶奶都不希望刘翔参加这样的运动,当上海的居民告诉孙海平注意刘翔的时候,那时的刘翔还是在体校上课,不过由于母亲的强烈要求刘翔退出了体校的学习,当孙海平回来发现刘翔没有在的时候很不高兴,告知部下刘翔是块难得一见的栋梁将来一定大有作为,于是孙海平去刘翔家去做他父母亲的工作,在孙海平的再三要求刘爸爸与刘妈妈被感动了,决定放刘翔与孙海平练习田径,从此刘翔走入了正规的训练模式。当主持人问及刘翔童年的成长经历时,刘翔回忆起刚进体校时的一段青涩岁月那时候因年龄小,在体校常被人欺负,高年级学生常差使我洗碗、洗衣服、买东西什么的。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全国各地,甚至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过在那里的遭遇也使刘翔得到了锻炼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刘翔够坦诚的,非但不提“当年勇”,反而还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糗事和盘托出。
刘翔口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上体校时,我是寝室年纪最小的,加上平时不太爱说话,很快就沦为被欺负的对象。室友训练回来,总会叫一声:“来,给我放松放松。”我就得上前,帮他按肩捶腿。
我的成绩冒尖很快,又不怎么和别人一起疯玩,所以,大家都把矛头集中到我身上,以拿我“开涮”为乐。有人把我的自行车轮胎戳破,有人在我被子上浇水,最过分的一次,师兄竟然把我的牙刷浸到小便池里。
一个周日,父亲开车送我到体校。见我闷闷不乐,他问我:“刘翔,你老实告诉爸爸,你是不是不想去?”我眼含企盼地望着父亲,半晌才吱声:“你肯让我放弃训练吗?”
我不想待在市体校,但我知道,我的文化课已落下好多年,只有运动这条路了。爸爸如果坚持让我呆在体校,我也只能继续忍受。
没想到,父亲很快把我从体校转到宜川中学,父亲对母亲道出了良苦用心:“刘翔成材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前提。孩子继续在被压抑的环境中忍下去,会个他留下心理阴影。不如换换环境,让他缓一缓,去普通中学读书。”
父亲的开明让我很感激,我在心中暗暗鼓劲:一定要为父亲争气。
在宜川中学读书的日子,我的文化课没落下,体育专长也没有荒废,比赛成绩不降反升。这段岁月对十五六岁的我而言,可以说是成长途中的一处心灵港湾。也正是父亲的这次“曲线战术”,让我等到了孙海平教练的垂青。
在我成长境遇中最困难、最压抑时,父母无比体谅地“缓一缓”,让我拥有了“柳暗花明”的世界,让他们拥有了一个“先成人后成材”的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