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翻译 课文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来的。还请好心人帮忙翻译。急用!
2.东北人接受教育水平最高,独生子女最多,为什么?
3.谁能给我一些英国著名城市的名字?
4.有关世博小故事的征文(1000字左右)?好的话再加分。。。
求翻译 课文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来的。还请好心人帮忙翻译。急用!
迈克尔乔丹是在一个赛季中得分达到3000分的篮球运动员,第一位选手是张伯伦。张伯伦于1936年8月21日出生在费城。他是十一个孩子中的一个,只有他长得很高。他父亲威廉在造船厂工作,母亲奥莉维娅是清洁工。小时候,张伯伦健康问题明显。他患有肺炎,而且十岁时几乎掉。
张伯伦是NBA所有运动员中一个在整个赛季平均得分超过50分的唯一成员。曾经一度,他比其他运动员高出太多,以致联盟因此改变了篮球比赛规则,以此来阻止他!
这位巨人运动员于1959-1960赛季入选NBA的费城勇士队,并一举成名。在与四个球队的十四个赛季中,张伯伦四次获得联盟最有价值球员称号。1962年3月2日,他在一场比赛中得了100分,此后再没有人能及这一壮举!最终比分为勇士队169分,纽约尼克斯队147分!他在洛杉矶湖人队打了五个惊人的赛季后退役。他退役时,张伯伦保持着多项NBA记录:他共有118次单场得分超过50分,32次得分超过60分。
张伯伦比乔丹伟大吗?谁知道呢?不过毫无疑问,他当之无愧是“同时代最杰出的运动员”。
手工翻译,大致不会有多大出入
你打字中有错误呀
东北人接受教育水平最高,独生子女最多,为什么?
首先,先从东北三省的独生子女比例比较高来看。其中一个因素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东北三省领导者贯彻中央政策贯彻比较彻底,或者,历来东北三省的***都是紧跟中央政策步伐,这个因素也许会从解放前的 历史 会找到某种解释……。
这个前提是,解放后,东北三省的工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城市化水平比较高,有全国区屈指可数的产业工人队伍。东北土地肥沃,农业生产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在城市里,基本上,都是,一家一个孩子。在农村,一家两个孩子比较普遍。有三个,四个孩子的家庭很少。所以,东北三省独生子女比例比较高。
由于独生子女比例比较高。东北三省的家庭就有能力供孩子上大学。农村也基本上丰衣足食,所以,也有能力供孩子上大学。况且,现在,东北三省的城市化率也在全国名列前茅。
所以,不敢说受教育最高。但是,相对来说,东北三省家庭子女平均受教育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第一、和东北的地理条件有关,东北一年四季非常分明,光一个人的衣服一年就要大部分都资金,加上东北人均工资水平不高,东北非常冷,光冬天取暖也要大部分的收入……还哪有钱养活第二孩子呀!
第二、80年中国开始计划生育的时候,东北是最严格的,那个时候想生第二个孩子,会罚的你倾家荡产的,所以这么多年东北潜意识里已经养成只要一个孩子了……
东北都是大企业,国企,计划生育管的严
东北,那可是中国工业的摇篮,现代中国工业的原发地。早在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统治东北的时候,工业基础那可是全中国最好的地方之一。据媒体介绍,张氏父子已经能够生产飞机和各种轻武器,造飞机没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是不可能的。
东北物产丰富,黑土地适合高粱大豆的和春小麦的生长。地下矿藏更是丰富,抚顺的露天煤矿、鞍山周围的铁矿石,鞍山钢铁公司不缺少原料,还有方便快捷的铁路运输网,如此优越的地方,就成了国共两党在中大决战的首次战役。
解放以后,由苏联政府所援助的一百五十六个重点项目,差不多有一半建在东北。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汽、一重、哈飞、沈飞等等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同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材,这为东北人接受各种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就水涨船高。尤其是在政府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们响应号召,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相对其他地方就显得多。不为什么,原因就是吃商品粮、拿工资的所谓的公职人员多。按照当时的规定,超生者除了罚款还面临被开除的风险。
东北独生子女家庭多,是那个年代所产生的现象。经过几十年的 社会 发展和人口数量所发生的变化,政府及时调整生育政策。让那些具有生育能力的年轻一代,可以在二孩的基础上生育三胎。各地政府正在出台配套措施。使三育也就是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降下来,解除具有生育能力夫妇们的后顾之忧。估计东北的年轻一代,可以借助新政出台,为国家多生娃娃再立新功。
不过,应该看到,东北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与其他省份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除了 历史 所形成的因素,诸如设备陈旧,人员结构老化,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够充分。
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实力的加强当然可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基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仍需东北人再努力。
因为当年东北工业化程度高,思想没有那么陈旧。
东北当年是工业基地,解放时间早,各种自然资源也多,国家布局也都从东北开始的多。人员去了闯关东的人,后来的大批人是军队转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所以素质也好,东北都是国有企业和国有农场,想布局什么执行力高,开展的快,这就是受教育高和生育力低的原因。
东北独生子女多主要原因是当年国企比较多,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化率非常高,城市居民大多都是国企职工,而国企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很到位,再加上就业率比较高,所以人们生儿育女成本高,照顾孩子的精力不够,所以少生优生就成为人们的首选,时间一长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行为并形成了传统。
关于东北人受教育程度高的问题也和上一个问题有直接关系,国企多城市化程度高教育资源丰富的最明显表现就是适龄儿童入学率非常高,东北是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目的地,山东齐鲁大地是孔孟之乡,自古以来就尊师重教,大批的山东移民把这个好传统也带到了东北,所以东北人非常重视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多,我很自豪自己是山东移民的后裔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并在高考录取率在5%以下的79年考上理想的大学,我爱这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
东北是中国老工业基地,国企多,人口少,资源丰富。就拿辽宁来说,改革开放初期,连续多年独霸省级GDP第一名。经济发展带动文教、 体育 各项事业发展,不但东北人接受教育水平高, 体育 事业也很发达,辽宁省连续十年全运会金牌、总分第一名,足球、篮球都是多年的冠军。
经济发展好,执行国家政策就好,国企又多,好管理。违犯计划生育就得丢掉国企工作,值不得。所以东北人特别是城市人的独生子女也多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企多,经济发展好反而使改革开放阻力大。由于当时东北是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比较稳定,我国企业改革和转型主要从南方开始。当东北企业体制改革时,已比南方慢了一步,经济干姑萎缩。近十年东北三有经济增长在全国倒数,人口流失也很严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任重道远。
东北人独生子女多,接受教育水平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计划经济为主的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国家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吉林市的化学工业公司,所谓的“吉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全国的学习目标,各大报纸,开会的时候的口号都是”学吉化“,东北还是主要粮食产地,因此,人们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所以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
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老工业的萎缩,市场经济的发展,东北的天然气候影响,冬天都零下二十几度,只能在家”猫冬“,年轻人都去南方打工去了,而大学生报考多数去南方经济发达的 省份,就业也不愿意回来,所以东北人口流失的较多,因为经济原因,东北人不愿意超生,一般一家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多,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更重视教育了,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否则就得停留居住在原地,经济比较落后,生活不是很方便。
3.东北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尽管经济水平不是很高,但对教育投资是很认可的,因为多数是独生子,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投入,如购买学区房,上重点校,各种补习班,可以说一家人都在为孩子的教育经费而努力拼搏着,由于东北省会的大学比较多,孩子总数少,高考的升学率还是很高的,基本上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东北的工业化比较早,城市化也比较早,记得83年左右,长沙是城市人口突破一百万的第二十四个城市,而当时前人口百万城市二十三强辽宁就有四个,沈阳,大连,鞍山,抚顺,黑,吉还各有两个,辽宁70万级别当时还有锦州,本溪,丹东,当时以沈阳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是中国第一城市群,当时辽宁的城镇化人口比当时直辖市天津都高(现在天津高),当时辽宁的城镇化人口比例比山东,河南这种农业大省高几倍那种;城市人口比例高,人受教育就容易,大学是89年后开始收学费的,以前从小学到大学基本都是免费教育,当然,高中,大学得考试择优录取;辽宁当时企业国企多,很多是名产业明星龙头,国企大一点都有职业技校,有的还有职工大学;由于失学儿童往往发生在农村,城镇化比例高受教育的比例自然就高。以前的东北许多产业走在前面,大连造船厂,瓦轴,哈轴,大化,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鞍钢,本钢,一汽,金杯,长春**制片厂…对外省的人才吸引力也大,因为很多其它省没有什么工业…许多其它省的大学生,中专生也只能分配在东北厂矿里。像雷锋湖南人, 汽车 兵,不是就去鞍钢当司机吗?1958年11月12日晚上,雷锋乘坐列车,从长沙火车站出发,奔赴“钢都”鞍山。15日中午,他走进鞍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钢铁工人。估计当时他回湖南顶多农村赶赶牛车…
和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原因一样,独生子女多也是因为当时东北城市化程度高,企业多,组织做计划生育工作容易,大多数人都按照国家政策来了…没有形成超生游击队。
谁能给我一些英国著名城市的名字?
伦敦(London)-英国的首都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国际上主要的大都市之一。在伦敦使用的语言种类之多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座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其影响力也早已突破英国的国境而深入欧洲大陆。
伦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几乎占了英国全国的五分之一,换句话说,其与俄罗斯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无几。伦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超过百分之四十的GDP和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就业机会是以商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依托的。这两个行业在伦敦的发达程度超过在英国其它任何一个地方。
伦敦是世界艺术创作、传媒文化之都。粼粼总总的戏剧、音乐、**、舞蹈、歌剧和视觉艺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前往。伦敦人从这些精彩卓绝、种类繁多的城市艺术中获利匪浅,然而绝大多数艺术活动都集中在伦敦市中心。英国演艺界人士、**电视工作者中约有半数定居在伦敦。半数以上的伦敦人去**院看**。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会每年至少去一次剧院或美术馆。
在伦敦,你不仅可以看到坐落在欧斯敦大街的大英图书馆,还可以见到数以百计的街区免费公共图书馆。伦敦不仅是个求知的中心,就其城市本身而言,也蕴含着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在大英图书馆中的图书目录索引中,如果输入关键词“伦敦”进行搜索,就会找到大约一百七十五万本与其有关的作品。
伦敦的与众不同还在于它各式各样的市场:从伦敦股票交易所到瓦尔萨姆斯托市场--西欧地区最大的街头市场;从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的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到进行花卉买卖的哥伦比亚马路市场。算起来,在伦敦大大小小的街道市场有超过100个之多。
伦敦警察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警察机构。自成立之日起,伦敦警察厅就本着“警察厅是所服务社区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一理念开展工作。在首都大约有近三万家警察局。在1998至1999年间,共接到伦敦地区报案约一百万起。
人口:超过7百万
伦敦地铁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地下铁路系统。十一条不同的线路纵横356公里。在过去的50年间仅新建了两条新的地铁线路。而在近二十年间,伦敦地铁的夜间载客量增加了百分之一百二十以上。每天清晨,约有四十万人乘坐地铁赶赴伦敦市中心。
伯明翰(Birmingham)-英格兰工业重镇
伯明翰是靠贸易起家的城市,从曲别针到小汽车,什么都生产,产量占英国出口总额的1/4。著名的罗佛(Rover)和美洲虎(Jaguar)汽车,流行组合UB40和吉百利巧克力都是产自伯明翰。
伯明翰是英国两大珠宝产地之一(另一个是伦敦的哈顿公园“Hatton Garden”)。伯明翰的珠宝业可以追溯到12世纪。
伯明翰的运河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是“伯明翰运河航线”的一小部分。18世纪时这些运河被用来运输物资。今天,运河区的老仓库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办公楼、酒吧、咖啡馆和夜总会。
伯明翰是“巴蒂(Balti)之都”,因为这种味道辛辣的菜是移居此地的大量克什米尔人带来的。巴蒂的字面意思是“吊桶”,但实际上是一种带把手的圆底锅。今天,这种作法简单、味道辛辣的烹饪方式风靡英国。现在伯明翰的100多家巴蒂餐馆每周都吸引两万多人前来就餐。
人口:100多万(还有500万人居住在离伯明翰市区50英里以内的地区)
交通:伦敦西北190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1小时20分钟
伯明翰是三个职业足球俱乐部(阿斯顿维拉、伯明翰城和西布罗姆维奇)的所在地,也是Edgbaston国际板球比赛的赛场。
格拉斯哥(Glasgow)-旅游、文化和建筑艺术之城
格拉斯哥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坐落于克莱德河西岸。格拉斯哥人热情好客,幽默风趣,口音浓重。
Finniston吊车是格拉斯哥昔日荣耀的最好象征,那时格拉斯哥给全世界的火车制造机车,当时许多世界最大的轮船都是在克莱德河畔的造船厂制造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轮船需求锐减,导致格拉斯哥工业下滑。但今天,格拉斯哥仍是英国除伦敦以外的第三大制造业城市,仅次于伯明翰和利兹。主要工业门类有工程建设、出版业、食品饮料业和服装业。
格拉斯哥的建筑在欧洲也数一数二,1999年被命名为“英国建筑设计之城”。
格拉斯哥的第一所大学建于1451年,之后一直被誉为学术圣地。卡尔文爵士、亚当·斯密和詹姆士·瓦特都是格拉斯哥辉煌的学术史上耀眼的明星。
人口:66万多
交通:伦敦以北639公里,苏格兰西部,乘火车到伦敦需4小时
格拉斯哥最有特色的是它的街区剧场,经常上演幽默剧,来揭示城市和人们生活中的问题。
曼彻斯特(Manchester)-欧洲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曼彻斯特是英格兰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英国除伦敦以外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发源于此,现在是英国最具活力和动感的城市之一。
曼彻斯特经历了惊人变化,正面临巨大挑战。它是西北地区的金融、商贸、零售、文化和休闲中心,有大型国际机场,是欧洲学生人数最多城市之一。曼彻斯特正从一个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城市转变为一个繁荣、现代而又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在巩固制造业地位的同时,曼彻斯特也重视发展知识经济,已经跻身欧洲十大最佳商业城市行列。
近年来,曼彻斯特的音乐成就也让世界刮目相看,SimplyRed、Black Grape、Oasis、M People乐队都为自己来自曼彻斯特而骄傲。
曼彻斯特的体育运动名气也不小。除了曼联,还产生了夺冠王牌兰卡瑟尔郡板球俱乐部,以及篮球、冰球、赛车和橄榄球等的出色球队。曼彻斯特有英国最棒的体育设施,现在仍在为2002年在这里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进行扩建。
人口:6百多万
交通:伦敦西北326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2小时30分钟
曼彻斯特有除伦敦以外最大的华人团体,建于1987年的中国艺术中心极大推动了当地的中国艺术和文化发展,使华人后裔感受到自己的文化归属。
利物浦(Liverpool)-创新之城
利物浦是一个富于创新的城市,孕育了许多世界闻名的艺术家、表演者、喜剧演员、发明家和政界要人。
利物浦地处英格兰西南腹地,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英国最佳旅游城市,每年都吸引数百万观光客来到海滨参观重建的阿尔伯特港。拱顶的牌楼下,鹅卵石的街道两旁布满了购物中心、画廊、博物馆、酒吧和写字楼。
利物浦人极具表演天赋,培养出无数天才画家、音乐家和诗人。利物浦也是体育运动之城。利物浦、埃文敦足球俱乐部享誉世界。利物浦还是最著名的安特里国家大赛(Grand National at Aintree)赛马运动的发祥地。
忠于家乡的利物浦人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些许尖刻的幽默感,他们的热情好客常使外乡人倍感亲切。利物浦人的一个别名叫斯高斯人,可能来源于“大杂烩”一词,这是水手们常吃的猪肉蔬菜一锅炖。
人口:50万多
交通:伦敦西北325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2小时40分钟
利物浦是闻名世界,令无数流行乐迷倾倒的甲壳虫乐队的故乡。乐队的四人-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格·斯塔尔、约翰·列农都出生、成长在这里,他们演唱过无数脍炙人口的单曲,给现代流行音乐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加的夫(Cardiff)-威尔士的首府
加的夫刚刚经历过政治改革。1997年,威尔士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成立威尔士议会,1999年5月,由60人组成的议会选举完成,使威尔士人在英国和全世界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加的夫是威尔士的工商业中心,1991年以来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加的夫的经济繁荣,尤其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威尔士人的音乐天赋举世公认,威尔士男子合唱团享誉世界,加的夫是每两年举办一次著名的“加的夫年度最佳歌手大奖赛”的故乡。
威尔士语是这个民族的重要象征,讲威尔士语的人超过50万,而且还在与日俱增。威尔士的官方和日常用语有英语和威尔士语两种,还有双语的报纸、电视和广播。
人口:36万多
交通:伦敦以西253公里
Brains啤酒产于加的夫。这个家庭酿酒厂酿制的苦啤酒和黑啤酒(black ale),在威尔士的每一个酒吧都有出售。
纽卡斯尔(Newcastle)-英格兰的娱乐之城
纽卡斯尔是英格兰北部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纽卡斯尔人以其非凡的成就,独特的性格和口音名满天下。纽卡斯尔“活力之城”的美誉来自19世纪,因为那时乔治和罗伯特·史蒂文森造出了蒸汽机,约瑟夫·斯万改进了电灯泡。
一到周末,成千上万的游客就从英格兰北部涌入纽卡斯尔。这里的大量学生使城市夜生活丰富多彩。纽卡斯尔被评为世界八大市之一。
纽卡斯尔人又叫乔德人(Geordies),原因可能有三:其一,1745年的雅各比特起义中,纽卡斯尔支持乔治王;其二,对乔治王的支持使该市居民得到了乔德人(Geordies)的绰号;其三,或许是因为当地的少数民族使用乔治·史蒂文森发明的安全灯。
人口:30多万
交通:伦敦以北441公里的东海岸,乘火车到伦敦需2小时50分钟
纽卡斯尔布朗淡啤酒是英国人最喜欢的淡啤酒,创始于1927年,用酿酒厂特制的发酵原料和一种独特的盐水混合物酿制而成。
莱斯特(Leicester)-多元文化之都
莱斯特是英格兰中部拥有多元文化的国际都市,非白人居民占全市人口的28.5%,印度后裔占23.5%,在英国都位居榜首。莱斯特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离不开强大的非洲、加勒比和华人团体的贡献。
莱斯特是英国第一个获“环境优美城市”称号的城市,该市的绿化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地球峰会”上被授予特别奖。莱斯特的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工作在英国做得最为出色,1996年获“欧洲可持续发展城市奖”。
莱斯特是英格兰中部久负盛名的商贸和制造业中心,也是该地区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到伦敦,英格兰中部的东部各郡,还是到伯明翰国际机场,交通都十分便利。虽然该市经济十年来有很大发展,但支柱产业仍是制造业,工人数量占全市工人的1/3,主要分布于纺织和服装部门,还有电子、食品饮料、印刷和塑料部门。
莱斯特的城乡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精英人士。该市两所大学约有2万4千名学生,主要进行社会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如果再加上延续教育学院的学生,每年学校开课时,学生总数就可以占全市人口的10%以上。
人口:约32万
交通:伦敦以北156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1小时15分钟
埃克塞特(Exeter)-通往美丽的西南英格兰的门户
埃克塞特是英国西南半岛德文郡的首府,是一个海滨城市,与英国最独具特色的风景区达特穆尔和埃克斯穆儿国家公园相邻。
德文郡以农业为主,奶品制造业尤为发达。但今天,很多农民都在寻找其他致富途径,比如,有的向游客开放自家的农场,有的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主题公园,有的开店铺出售自产的农产品。
达特穆尔的自然风光原始粗犷,是占地900多平方公里的达特穆尔国家公园的一部分。
埃克塞特有英格兰历史最悠久的航运运河,伊利莎白女王一世在位时期修建的埃克塞特港几世纪来都是国际贸易中心。时值今日,这条运河已经不再是商贸航道,而是埃克塞特繁忙的旅游中心,商店、餐馆遍布十七、十八仓库周围。帆板、冲浪都是当地人喜欢的运动项目。
人口:约15万
交通:伦敦以西277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2小时3分钟
埃克塞特据说是最早使用交通指示灯的城市。埃克塞特节是英国最有名的地方节日之一,大约有150场活动,包括音乐会、戏剧和一些社区活动。西点(Westpoint)是英格兰西南部最大的室内外娱乐场所,举办展览、音乐会和大型演出。
贝尔法斯特(Belfast)-北爱尔兰的首府
贝尔法斯特是北爱尔兰的首府,也是拉根河入海口的重要港口。
热情好客是贝尔法斯特人的传统。这里的酒吧既有传统的民族音乐,也有现代的爵士乐、蓝调音乐和摇滚乐。当地的Caffrey淡啤酒被称作贝尔法斯特啤酒的精华。过去30年中,贝尔法斯特经历了几次宗派斗争,但近年来治安状况明显改善。
水滨码头(Waterfront Hall)艺术大厅是北爱尔兰的文化旗舰,坐落在拉根河边的贝尔法斯特市中心,他的音乐厅和会议中心每年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此演出。
贝尔法斯特的造船业相当有名,哈兰沃夫造船厂曾制造了世界上速度最快,最豪华的轮船,泰坦尼克号就是它的杰作。
人口:29万多
交通:乘火车到都柏林需2小时10分钟
13位,包括罗斯福、格兰特和威尔逊总统,都是阿尔斯特人的后裔。
朴次茅斯(Portsmouth)-海上之国的心脏
朴次茅斯是海上英格兰的旗舰。英国皇家海军在此驻扎长达500年之久,留下了无数英国海军的遗迹。 现在,朴次茅斯是有三英里长码头的海军基地,为中途到此停留的船只进行保养和维修,给船员提供训练、休息和娱乐。 朴次茅斯港是第二大繁忙的港口,每年来往海峡的乘客近3百万,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它还是水果进口港。朴次茅斯是欧洲最大的柑橘进口地和唯一的Fyffes香蕉进口地) 因为临海,而且曾是海军基地,所以水上运动就成了朴次茅斯人最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朴次茅斯活动中心提供帆板、冲浪、皮滑艇和电动船的课程。 人口:20多万交通:伦敦以南115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1小时20分钟 神探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形象是1886年诞生于朴次茅斯的,柯南·道尔结识了詹姆士·华生医生,以他为原形创造了华生医生。柯南·道尔还是朴次茅斯足球俱乐部最早的守门员。
利兹(Leeds)-英格兰北部的心脏
利兹是约克郡和汉伯(Humber)地区的首府,也是伦敦和东南地区以外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它地处爱丁堡和伦敦的中间位置,是整个国家的地理中心。
充满活力,资源丰富的利兹不仅经济发达,而且艺术、体育、娱乐样样出色。鳞次栉比的高档写字楼和优美建筑物之间点缀着整修一新的剧院、购物中心、大饭店、美术馆和咖啡馆。
利兹在曾经无人问津的海滨建起了漂亮的餐饮一条街,成为了游客趋之若骛的旅游景点。把过去的磨坊改建成现代化的住宅小区,还修建了全国最大的地方剧院。
利兹是购物的天堂,市中心两英里长的步行街上排满了1000多家店铺。英国最著名的马莎百货(MarksSpencer)就诞生在利兹,那时迈克·马克斯在1884年开了第一家“一便士店”。英国著名服装设计师薇薇妮·威斯特伍德在利兹也有分店。
人口:70多万
交通:伦敦以北304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2小时30分钟
利兹盛产英国人最喜欢的(Tetley)苦啤酒,也是雕塑家亨利·摩尔的故乡。
剑桥(Cambridge)-英国最负盛名的学术之城
剑桥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大学城,20世纪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城里中世纪的建筑,狭窄的街道和古老的街区和花园无一不在讲述着它的过去。剑桥的现代主义和创新精神又使它拥有科技含量相当高的工业部门、购物中心、剧院、博物馆和画廊。
剑桥有31所学院,其中三所是女子学院,两所是研究生院。其余的招收各种进行深造学习和研究的学生。
剑桥的学院集中了城市里的建筑精华,因为这些建筑都是国王、女王、主教、贵族和富人遗孀们建的,他们吸引来很多慷慨的赞助,用地用钱毫不吝惜。所以剑桥的学院请最好的设计师设计出了反映英国700年建筑风貌的经典建筑。
几世纪以来,从牛顿到霍金,剑桥的巨大科学成就举世公认。剑桥出了13位英国首相,并有78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剑桥大学有密切联系。
人口:14万多
交通:伦敦以北87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1小时10分钟
著名的国王学院合唱团的演出自1928年起就在圣诞前夜向世界各地播出。这支男子合唱团由16名国王学院合唱学校的中学生和16名国王学院的声乐学者组成。
有关世博小故事的征文(1000字左右)?好的话再加分。。。
珍存城市的记忆,为了让城市更美好
在不远处卢浦大桥曼妙的背景下,一株大柳树,孤零零、静默地兀立在浦东原上钢三厂厂址的废墟之中。塔吊此起彼伏地在清理瓦砾,掘进机的钻头仍在“突突”地喧嚣着,继续拆旧……
蒿草在瓦砾之侧疯长着,有半人来高。
这里曾经被称为后滩,充斥着危棚简屋,如同城市里的村庄,其治安、卫生、市容之差,令人皱眉。如今,通向这里的道路已经被乱石阻断,鲜有市民的足迹了。站在这片飞扬的尘土之中,不免有恍惚之感:感觉历史就在你的身边呼啸着穿行——那一头,是近百年前的和兴铁工厂,中国民族钢铁工业,如稚子学步般,在黄浦江东岸亮相;然后是建国之初,上钢三厂在众目睽睽下出钢,不负众望,恢复生产,强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建设急需;而3年之后,2010年,这里又将别有洞天,上海世博会将在这片瓦砾之中美轮美奂地横空出世……
小小的后滩,就像是上海百年历史的缩影。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在这里成了意味深长的隐喻和象征。
彰显城市之美,首先不能切断城市的记忆。正如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文华所称:要办好世博会,也要保护好珍贵的历史遗存。
为了对历史的珍惜,世博人正小心翼翼。“焕然一新”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正试图让明天的世博会,仍有着上海工业昨天的依稀背影,也试图从瓦砾堆中,尽可能地拾回一些晶莹的历史残片。以此,让这一届世博会,更有历史的厚度,更让百姓依恋。
特钢车间
“红线”吐出曲曲折折的心事,特钢车间将变成演艺中心
特钢车间因其内部廓大空旷,早年工人得骑着自行车在里面奔走。虽然只有十余年的历史,它也有幸被保留下来。
“为什么非得全拆了呢?”白文华反问。
这位曾经偕陈逸飞一起,主持策划过长寿路改建工程的原普陀区领导,对城市建设有着独特的理解:“许多城市都面临重建,但做法不同。我在美国进修的时候,对匹兹堡的改建非常欣赏。那里大量旧屋,因为交不起遗产税被弃,政府悉数接收,将之推陈出新,改造成服务业的载体,有历史感。我们对旧厂房的利用,其实非常符合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中共上海市委代理书记、上海市市长在视察时,看到特钢车间,对保留的方案颇为欣赏。将来,这里将成为一个演艺中心——昔日钢花飞溅之所,数年之后,则充盈着丝竹雅奏、衣香鬓影,城市的记忆在这里被精心地接续起来,演绎出历史和未来的对话。
事实上,细心的人会发现,世博会规划图的红线,曾经一变再变。为什么?就为了避免乱拆滥建和无谓浪费,为了尽量保存上海工业的历史遗痕,为了让百姓能更加安居,让世博会更有人情味。
从2003年起进行的会址普查结果,给世博规划注入新的思考。比如南市发电厂,是上海最早的火力发电厂,非但不拆,还将之改造成绿色发电厂,注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多种元素,充分实践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像居民小区南码头新村,原来也在红线以内。后来因涉及动迁人口太多,也从节约角度考虑,最终予以保留。
……
那根象征着“拆”的红线,小心翼翼地尽量绕过高层建筑、绕过年头不长的新楼,最终越来越收缩,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的沈磊开玩笑地说:“你看这红线现在里出外进,简直就像蚯蚓一样啊!”
被列入保护、保留范围的建筑越来越多,不但文物保护单位被板上钉钉地保留下来,其他但凡有些历史价值的旧建筑,也多有幸存。规划保护面积在两年里增加了一倍!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文华
白文华说:“像这样大面积地利用旧有建筑,在国内也算首创,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被动的保护不可取,也不可能。在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中,肯定会有更积极的发挥,融入创新意识——我们也是以此来实践和谐社会的理念,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在推陈出新中,更加和谐了。不说别的,这样能够节约多少资源啊!”
将来,世博会场址内,将会出现这样的一些路名:上钢路、南电路……世博人有意识地用各种方式,留住历史的记忆。
“卡车,你慢点走!”——抢救历史的零件
在今后的世博园,将会出现让几十万上钢人心头一热、眼前一亮的诸多艺术造型,比如他们熟悉的塔吊上的双钩,或是飞旋的齿轮……
上海油画雕塑院的黄英浩先生,正在主持这项工作。他和他的伙伴们常像个拾荒者一样,在瓦砾中翻检着,一旦发现某个构件造型独特,便如获至宝。
“我们试图尽可能地在艺术雕塑中保留工业文明的元素。这样的艺术品,拥有原来朴素的、怀旧的轮廓,又有现代艺术气息。”黄英浩说。
他们在用艺术家的眼光和手掌,从废墟中尽力挽留历史的余沥。“哪怕是一块压坏的钢板,也比新的东西更美、更灵动。因为它充满历史感。”
他们从原来的印染三厂翻选出许多锚;在江南造船厂的废料堆中,翻出门吊的吊钩;在华纶印染厂的垃圾堆中,翻出了一个漂亮的小机床模型;他们甚至还珍藏了劳动模范、“抓斗大王”包起帆的第一个抓斗……
仿佛是在和卡车抢时间,黄先生他们经常望着绝尘而去的运送瓦砾的卡车浩叹:也许,里面有什么“宝贝”,被遗漏了?
“有时候,真想冲着卡车喊一声:你慢一点,再慢一点!”
就连眼前的瓦砾和瓦砾之前的景象,都有人在实录。上海世博局甚至还请了画家、艺术再现已经消失的市井生活……
在世博人的呵护下,城市的记忆,仍在浦江两岸世博会的旗帜下,茁壮地蔓延伸展,让一个持续百年的申城老故事,在世人面前仍然拥有鲜活的回响。
当很多人已经文明的时候,我却依然在学习文明的道路上跋涉!
这一点也不是矫情。早在2001年的时候,我还很自命清高,虽然表现不张狂,但很像是一个知识暴发户——肚里没多少东西,内心却骄傲十足。直到申奥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让我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深入认识,收敛了一些暴发户的心态。
那时,申奥大使们在莫斯科屏息凝神准备迎接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和数百个陌生人围在哈尔滨学府路旁边草坪上的一台电视机边翘首以待,等待萨马兰奇公布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名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时做学生所以心态更单纯或者纯粹,萨马兰奇宣布“Beijing”的声调一直记忆犹新。
我记得当时兴奋的人群慢慢散开的时候,旁边大学的学生打出来红旗,排成整齐的方队、踏着整体的步伐、喊着统一的口号庆祝申奥成功。我因为要看守电视,收拾草地,所以一直呆着满面微笑的和陌生的过路人打着招呼,听他们告诉我说:“这是个好事”。直到最后,行人散尽,只留下我和一个推着自行车收废品的大爷。大爷以前和我未曾谋面,那天突然异常开心,从自己收费品的自行车里取出小半个西瓜,用匕首将表面浮脏的瓜瓤削掉,然后利落的一批两半,一边顺手递给我一半,一边说:“咱们两也庆祝一下,这是个好事”。
现在大爷的长相我已经忘记,可是却一直记着他给的半块西瓜。当时的西瓜分外甘甜,大爷走后,我一个人发了很长时间呆。心里一直玩味大爷的普通举动,要是平时,他压根不会给我西瓜,我也压根不会吃看上去很脏的西瓜,现在却深深感动——心和心靠近的感觉。
后来因为读书回家,路过北京发现商场的手扶电梯上标有“急行”“慢行”的字样,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坐电梯是有讲究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提示让我记忆如此深刻,也许就是汪丁丁说的,这是一个特别的“shock”。直到现在,每次出入家门口的地铁站,乘坐手扶电梯的时候,我总是强迫自己站到右手边,尽量的将左边让出来——虽然左边的紧急通道总是被慢悠悠的人们挤占。
这种关于文明的学习,其实都是后天的。读书期间,除了坐电梯应该考虑别人,我还从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处学习到公共场合应该注意说话声音的高低。现在我工作了,经常在赶往机场的大巴上听到有人忘我的讲电话,声音充满车厢。厌恶之余不觉暗暗脸红,自己说不定就曾经这么讲过电话。
前天在百度空间里看《疯狂的设计》介绍一个叫“青蛙压罐器”的设计,我突然想起小区里台湾阿姨讲过的一句话:“如果门口的垃圾是分类装的,那屋里里住的一定是台湾人”。我在上海住的这个小区,台湾人很多,其中有一个是我的好朋友。她告诉我,在台湾垃圾是需要分类的,放置垃圾的垃圾袋是需要花钱购买的,为了节约,放置更多的东西,很多家庭需要把一些空的饮料罐、饮料瓶压扁后再丢弃——这也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文明细节。
很多人可能反对形式主义,觉得国人只是奥运来了,才临时抱佛脚,闹笑话。我倒觉得,这种学习其实太需要了。就拿比赛来说,我以前经常接触过的体育运动很简单,就是一般的田径比赛与足球、篮球。直到有一次看电视,讲到观看比赛的礼仪,有的比赛观众不应该在不合事宜的时刻说话、叫好、欢呼。我突然联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演出,入场前,明明提示不准拍照,但是现场往往一片闪光,很影响观看的兴致。
徐敏在文章中诟病刚公布的13“不要”,我觉得就是直指语态文明。这方面其实应该跟最近的计划生育部门学习下。计划生育部门因为很多不恰当的宣传标语、口号被网友批评,现在公布了新的更人性的口号。奥运组织的相关部门,也注意下自己的语态,说话的语气,不要硬生生的指使别人。当这个社会人人都不觉得只有自己才是精英,那文明也就有了。
汉城奥运会即将开幕前一天晚上,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很多人都诚心祈祷,希望奥运会开幕式顺利进行,结果第二天汉城是碧空万里无云的好天气。我看《我策划了汉城奥运会》,读到开头的这个介绍时,心里很感动,愿意相信是韩国民众统一的虔诚感动天地。中国奥运会即将开始,我也有理由相信,每个人都会虔诚的注意自己身边的文明,感动天地也感动自己。
我与世博的故事
众所周知,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作为一个上海人,我们在倍感自豪的同时,我们又能为世博会做些什么呢?
为了全面了解世博会,我专程前往位于淮海中路300号香港新世界大厦三楼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进行参观。通过参观,我不仅了解了世界博览会的发展历程,而且也了解了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的获奖情况,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中国2010年世博会的准备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看完世博展,我对我们上海办好这届世博会充满信心。
我本是小记者出身,我想利用我的特长为世博会做些工作。于是我努力搜集2010年世博会的相关资料,编写采访提纲。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我对2010年世博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小到上海世博会的口号、会徽、吉祥物,大到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意义和作用,我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我时而用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遗漏任何出现“世博会”字样的地方,时而奋笔疾书,博观而约取。
完成准备工作之后,参访工作就此开始了。我把地点选在了一个公园里。我好歹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找准目标之后,我老练地走到一位晨练的老奶奶面前。作完自我介绍,征得老奶奶的同意之后,我对她进行了采访。“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问题刚一提出,老奶奶便不假思索地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一连提了好几个问题,她都对答如流。于是我找了一个自认为比较难,可以考倒她的题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将遭遇哪些特别天气?”本以为她会说不出,没想到她居然也能回答。她笑眯眯地看着我,好像在说:“这也能考倒我?”我很好奇,她的这些知识到底从哪儿来的?通过她的介绍,我了解到,“上海世博会”已经把上海市民全部动员起来了。大家通过世博知识宣传、知识竞赛、志愿者参与等多种方式了解世博、宣传世博、参与世博。我由衷地钦佩她。接下来我又采访了一些人,我发现他们对世博会也有较好的认识。试想,在全体市民的努力下,2010年世博会怎能不成功?
在采访报告的最后,我这样写道: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上海人的幸运。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对中国、对上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办好2010年世博会,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责任。我想,在上海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世博会必将圆满、成功!纵观世博会百年历史,当一个国家成为世博会主办国的同时,往往也正是国力强盛、经济腾飞,民族自立之时,愿中国能抓住这一时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