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为奥运志愿者的条件
2.请问英语和奥运有什么关系
成为奥运志愿者的条件
奥运志愿者分为三种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共分为奥运会赛事志愿者项目、残奥会赛事志愿者项目和奥运会前期志愿者项目三种。
奥组委前期志愿者是指在奥运会筹备阶段,经过招募选拔,参与奥组委的日常工作或专项活动,义务为奥组委提供服务的人员。从2004年开始帮助北京奥组委筹备奥运会。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工作2004年3月启动,并计划执行到2008年8月初结束。2005年6月5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在京正式启动。
1年志愿服务10080小时
据负责前期志愿者工作的人员介绍, 2004年,共有25名志愿者为奥组委5个部门提供了共1500小时的志愿服务,他们直接参与到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中。
2005年的85名前期志愿者,分布在北京奥组委13个部门,从事电话客服、绿色宣讲、侵权稽查、资料翻译、项目管理咨询等工作,一年间共为奥组委提供了10080小时的志愿服务,在翻译、资料收集整理、法律咨询等领域给予北京奥组委极大帮助。
85名前期志愿者,分布在北京奥组委13个部门,分别去年一年共为奥组委提供了10080小时有特色的服务,为奥运会筹办做出了贡献。
奥运志愿者入选条件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基本条件为:截至2008年4月年满18周岁以上,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具备指定岗位要求的能力和素质,自愿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义务服务,接受北京奥组委领导和管理等。另外,他们都应具备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不同的岗位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
志愿者候选人分为10类,分别是大学生志愿者,中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志愿者,奥运五城市志愿者,港澳台志愿者,海外华人华侨志愿者,在北京的外国留学生志愿者,国际志愿者,专业志愿者
自愿参加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1990年6月30日(含)前出生,身体健康;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能够参加赛前的培训及相关活动;能够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连续服务7天以上;母语为汉语的申请人应具备基本的外语交流能力,母语不是汉语的申请人应具备基本的汉语交流能力;具备志愿服务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请问英语和奥运有什么关系
英语和奥运
奥运快来了,各种英语培训班看起来比奥组委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英语水平着急,恨不能把居住在这座城市的所有老百姓全当学费揣兜裏。而清华大学年前公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半年多以来奥组委招募的志愿者当中,通过国家4级考试的不过38.4%,通过国家6级考试的只有20.56%,基本只能应对简单的英语交流。
这麽比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为奥运学习英语不好或者不应该,只是想说,时间紧任务急,非彼著出租车司机或者警察学好英语——完成多年高等都没有完成的任务——不太现实,不如争取让他们习惯于把车洗乾净点或者不再把自己当成站在路边的上帝。
——节选自中国精英读品《周末画报》的《英语2008怪谭》一文
面对EF,新东方,新世界等等等等的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大幅的广告、地铁站的咨询処、街边的传单,冷冷地望著,然后面带微笑地朝著一个个期待的脸庞摇摇头,以示对他们的辛勤的尊重。
其实类,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差吗?一点也不!我们的英语教材比世上的任何一个母语不是英语的国家都要难,语法进度和其他国家相比,初中生学的是别人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的知识。英语不好?和中国人真的没什麽关系!看看日本和韩国,公认的英语弱国。聼他们的发音就不忍心看他们的语法了,所以啊,通不过4级6级的中国人们,世界末日没来呢!
很多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和美国人说起英语来也经常错误百出,小布什总统是裏面最杰出的一个。他能把APEC(亚太经合组织)说成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能把Australia(澳大利亚)念成Austria(奥地利),这都不算什麽。最搞笑的是,他曾在99年,获得第一个任期前的竞选时,质问道:“Is our children learning?”又在07年,第二个任期即将结束时,回答“Childrens do learn”。所以,有位资深驻美记者说,回放布什讲话录音縂让人产生错觉——“是我聼错了还是我英语基本功太差?”
布什又让本要塞想到了前英格兰国家队主教练史蒂夫 麦克拉伦评价球星鲁尼时所说的:“鲁尼还缺乏经验,但对於他做过的事情,他相当有经验。”好冷的说~~~这囘安了吧,我们的英语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有优越感的噢~~~
奥运带动全民英语热潮 奥运冠军普通市民都为英语狂
里奇完全被北京人的英语热情所感动,他在家旁边的五道口公园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英语角。
撰稿/金 姬(记者)
拼命里奇
很少有老外在北京拼命工作,美国人里奇·梅(Ricky May)是个例外。他最近3个月周一到周六在怀柔的培训基地给参加北京奥运的国内技术官员(NTO)进行英语培训,周六晚上坐车回北京,周日给竞赛组培训,周日晚上再回怀柔。作为一名来自亚特兰大的英语老师,当里奇得知自己所在的EF英孚教育今年3月被定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语言服务供应商时,就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来完成这一使命。
里奇说:“奥运是世界性的,对于奥运会的热情也是世界性的。当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奥运会对于全中国人民有着更重大的意义。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在美国举行的第四次奥运会(1904年的圣路易斯,1932年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但对于中国,这是第一次。作为中国的代表城市,2008年北京奥运是一次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机会。”
全球最大英语培训机构英孚教育为国内裁判、翻译人员和北京奥组委其他工作人员提供语言应用、翻译技能等不同层次的外语培训服务。
今年4月21日,第一批31名北京奥组委学员到EF英孚教育培训中心,参加首轮EF英孚为其度身定制的英语培训课程。这批学员主要来自竞赛组织团队,是负责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赛事组织的骨干工作人员。运用英语同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国际体育赛事组织专家、运动员、教练、代表团领队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频繁沟通协作,将是他们在奥运会赛事期间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
英语水平处于不同程度的首批学员,通过英孚特有的英语水平测试系统,被初步分为不同级别的小班(一般分为A、B、C三档),接受外教的面对面小班授课,每小班学员人数在10人左右。这也使得每位学员在为期15周,总共80学时的首轮英语培训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课堂会话锻炼时间。所有学员学成后,会得到英孚教育的一个网上账号,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复习英语,保证自己的水平不会在奥运期间退步。
里奇是他们的老师之一。尽管为了能让学员们有舒适放松的学习环境,学校已经准备了很多,但里奇还是经常地在教室里为学生们添些东西,例如咖啡、糖果、小礼物。同时,里奇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尽可能轻松地学英语,他在课堂上经常涉及一些相关的小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实地演练等等。此外,他还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来给他们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在课外,里奇也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看**,教他们英文。学员白军华(奥组委射击项目成绩经理)说:“开始我根本就开不了口,主要是心里紧张吧,幸亏是小班授课,老师也很能带动大家,而且课程内容也和奥运相关,我的口语水平现在有了明显的提高。”
虽然工作辛苦,但里奇又坚持从7月2日开始给北京奥组委国内技术官员(NTO)第一期英语脱产培训班开班3个月。这次培训重点放在如何使用语言沟通,采取小班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员听、说、读、写等工作应用技能。受训人员共61人,分别来自14个竞赛团队,主要包括网球、羽毛球、柔道、体操、举重、手球、跆拳道、篮球、射击、田径、垒球、跳水、蹦床、乒乓球。
在里奇的学生中,有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78公斤级冠军唐琳,她表示:“老师非常风趣和有责任感,课程的设置也很科学。这次英语培训是我的又一个起点。”这些NTO学员在封闭式环境中尽量说英文,即便是中午在食堂吃饭,也不忘英语对话,让里奇老师很欣慰。
事实上,里奇发觉北京弥漫着浓郁的“英语热”。他家东王庄小区边上有一家面包店,他经常在那里买点心。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店员上前用英文和他交流。“还有一次,我在地铁里和一个中国朋友聊天,当那位朋友在某件事上无法用英文表达时,旁边一个陌生人就用流利的英文为他解围。之后,我们就攀谈了起来,还彼此交换了名片。”里奇对记者表示,他有很多中国朋友,包括商人、艺术家、音乐人、老师和政府官员,他们都是因为学英语而相知相识的。
里奇完全被北京人的英语热情所感动,他在家旁边的五道口公园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英语角。起初,英语角是在工作日,主要针对年轻人,但效果并不理想。他准备奥运培训结束后,把英语角时间改在每周六晚,这样还能教一些老年人。“一种共同的语言能建立和巩固我们的关系。1996年,我住在亚特兰大。现在,我很幸运在为北京奥运作贡献。”里奇以一句中国古语结束了采访,“人心齐,泰山移。我将尽我所能帮助奥组委的学员们掌握英语。”
“白鸽”飞入百姓家
里奇希望教老人英语的心愿,已经有人在帮他完成了。从2006年9月开始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基础教育志愿者中心,在负责人赵荣的带领下,近50名志愿者在北京的两大社区(蓟门里社区和鼓楼苑社区)、六大餐馆(鸿宾楼、望德楼、玉华台、贵阳饭店、烤肉季、西来顺等饭店)为120多名老人、服务员、文明乘车监督员提供了义务的英语教学服务。
赵荣向记者表示,这些志愿者都是在北师大校内招募、选拔产生,英语教学的志愿者多来自外文学院、文学院等院系,选拔后的志愿者在工作前,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基础教育志愿者中心会组织统一培训,之后的教学也会统一参考社会上的教材并制定实际的教学方案。在集中教学外,还采用结对子的方式,学员平常有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给“白鸽”。
最令“白鸽”难忘的,也许是鼓楼苑社区那些老龄学员们。
每周三下午2点,北师大“白鸽”志愿者们都会到鼓楼苑社区教老人英语。那些满头白发的老人们,看到志愿者进门,就会正正规规地喊“老师好”,让那些20岁左右的北师大学生倒有些不好意思。虽然“白鸽”并不指望老人他们能背多少或用多少英语,主要是了却他们学英语的心愿、丰富一下他们的晚年生活。
老人们倒十分认真。很多老人学英语的初衷是,希望外国朋友来到北京的时候,自己也可以主动和他们打声招呼,交谈几句,表达北京对世界的友好和热情。学到后来,也就变成一种习惯了,每周一次,十来个老人聚在一起,读读背背、和志愿者聊聊天,一段时间下来,还真的学会了不少句子,在街坊邻居、儿子女儿面前展示一下,很有成就感。有位老奶奶在楼道里还和一个老外聊了几句英语,让对方吃惊不已。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每次都坚持来学,但由于耳背,每次学英语单词和句子时,“白鸽”志愿者得在他耳朵边大声喊。一年时间下来,老大爷和“白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今年暑假前,因为有些志愿者课业繁重要暂停活动,新学期将更换新一批志愿者。暑假前最后一次教老大爷时,“白鸽”们还是在他的耳朵边大声喊,喊着喊着眼泪就下来了。这样一位听力障碍的老人,在学习的认真程度上给“白鸽”这些年轻人的震撼是难以想象的,也正因为如此,北师大的“白鸽”们会继续走入寻常百姓身边,让北京为08奥运做好“发声”准备。-